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发的脑卒中类型,由脑血管病变(如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致血管破裂出血,发病机制是血液积聚脑实质内压迫周围脑组织致神经缺损及引发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活动中突然起病伴剧烈头痛呕吐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诊断首选头颅CT,MRI可协助,还需其他检查排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病情变化快需监测,儿童青少年要查病因及关注神经恢复,基础疾病人群需控原发病早就诊。
一、脑出血的定义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属于脑卒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如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导致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实质内,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常见病因
1.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当血压剧烈波动时,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这是中老年人群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显著升高。
2.脑动脉瘤:脑动脉壁的局限性扩张形成动脉瘤,瘤体破裂可引发脑出血,多见于中青年人,部分患者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或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
3.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结构异常,易发生破裂出血,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青少年相对多见。
三、发病机制概要
脑血管破裂后,血液积聚在脑实质内,会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局部脑组织水肿、缺血缺氧,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同时,血肿释放的有害物质可进一步损伤脑组织,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颅内压升高、脑疝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四、临床表现特点
1.一般症状:多在活动中突然起病,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疼痛,可伴有频繁呕吐,这与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或呕吐中枢有关。
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一侧肢体无力)、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病情严重程度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密切相关。例如,脑干出血时病情往往较为凶险,可迅速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基底节区出血可能导致典型的三偏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可迅速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况,发病后即刻进行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影。头颅MRI在某些情况下(如早期少量出血CT不易察觉时)也可协助诊断,能更清晰显示脑组织病变细节。
2.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排查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等导致出血的其他因素。
六、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1.老年人群: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发生脑出血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及时评估颅内压情况,预防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2.儿童及青少年:若为脑血管畸形等病因导致的脑出血,需详细询问家族史及既往有无类似症状,及时进行血管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便于后续针对性处理,同时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及生长发育影响。
3.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严格管理血压、血糖等指标,避免诱发脑出血,且在出现相关症状时要尽快就医,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