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需进行压迫止血与咬棉球,24小时内勿漱口刷牙,24小时后可轻轻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应食用温凉软食,观察少量渗血属正常大量出血及时处理,轻微疼痛可观察剧烈或持续久需就医,妊娠期女性拔牙需谨慎选合适时间并注意感染出血,糖尿病患者拔牙前控血糖拔牙后防感染,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需评估病情稳定时进行且注意相关情况。
一、压迫止血与咬棉球
拔牙后医生会在拔牙创放置棉球,患者需轻轻咬住,一般30-40分钟后再吐出。咬棉球的目的是压迫止血,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咬棉球时间可能需适当调整,儿童力量小可能需稍延长但不超过1小时,老年人凝血功能可能稍差也需密切关注止血情况。
二、创口护理
1.24小时内勿漱口、刷牙
拔牙后24小时内口腔内血凝块尚不稳定,漱口、刷牙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引起出血或干槽症等并发症。对于儿童,家长要特别注意监督,避免其因不了解而自行漱口、刷牙;老年人若有假牙等情况,更要严格遵守,防止刺激创口。
2.保持口腔清洁
24小时后可轻轻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感染风险。漱口时应使用温盐水等温和的液体,避免用力过猛。儿童漱口时需在成人帮助下进行,防止误吞漱口水;老年人若有口腔疾病史,更要注意漱口的频率和方法。
三、饮食注意
1.食物温度
拔牙后应食用温凉的食物,避免过热食物导致创口血管扩张,引起出血。例如可以吃温凉的粥、面条等。儿童喜欢吃热食,家长要提前将食物降温至合适温度;老年人牙齿可能敏感,对温度变化更需留意。
2.食物质地
进食软食,避免食用过硬、过粗糙的食物,如坚果、油炸食品等,防止食物刺激创口。可选择豆腐、蒸蛋等软质食物。儿童的饮食要保证软烂易消化,老年人若有牙齿缺失等情况,也需将食物处理得更软。
四、出血观察
1.少量渗血属正常
拔牙后唾液中带有少量血丝是正常现象,一般会逐渐停止。但要密切观察出血量,若出血量较多,如不断有鲜血涌出,需及时就医。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出血情况,家长要注意观察口腔及唾液情况;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出血后更易引起身体不适,需格外重视。
2.异常出血及时处理
如果出现大量出血,应立即就医,可能需要再次进行创口处理等措施。
五、疼痛管理
1.轻微疼痛可观察
拔牙后可能会有轻微疼痛,一般1-2天会逐渐缓解。可通过休息等方式缓解疼痛。儿童疼痛耐受力相对较低,若疼痛明显可咨询医生是否采取适当措施;老年人若有疼痛相关的基础疾病,如关节炎等,疼痛可能会对其整体状态产生影响,需关注疼痛变化。
2.疼痛剧烈需就医
若疼痛剧烈或持续时间较长,超过3天仍未缓解,可能存在感染等问题,需及时就医检查。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拔牙需谨慎,一般选择妊娠4-6个月时进行,且要告知医生妊娠情况。拔牙后要特别注意感染和出血情况,因为妊娠期间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凝血功能等可能有变化。
2.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拔牙前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8.88mmol/L以下。拔牙后要注意创口感染,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需密切监测血糖并保持口腔清洁。
3.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需评估病情,在病情稳定时进行。拔牙过程中要注意减少紧张等情绪因素,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影响心血管状态,术后也要密切观察有无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