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是病原体侵犯颅腔被膜、脑组织等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途径包括血行感染、直接感染、医源性感染,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诊断靠腰椎穿刺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是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常见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病原体种类: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例如细菌中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等。
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颅内。比如肺部感染时,细菌可通过血流到达颅内引发感染。
直接感染:邻近部位的感染直接蔓延至颅内,如鼻窦炎可蔓延至颅内引起颅内感染;颅脑外伤时,外界病原体直接进入颅内导致感染。
医源性感染:如神经外科手术、腰椎穿刺等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等原因导致病原体进入颅内引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程度可因病原体不同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患者体温可高达39℃以上。头痛通常较为剧烈,呈持续性,且可能会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恶心、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
神经系统症状
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昏睡、昏迷等。例如病毒性脑炎患者可能会较快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癫痫发作:部分颅内感染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可表现为全身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比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可能会有癫痫发作的表现。
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脑膜引起的,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脑膜炎患者。
三、诊断方法
腰椎穿刺: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是诊断颅内感染的重要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含量升高等;脑脊液生化检查可了解糖、氯化物等指标的变化;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真菌涂片及培养等,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帮助了解颅内是否有病变,如是否存在脑水肿、脓肿形成等情况。例如,脑脓肿患者在影像学上可看到局限性的脓肿灶。
四、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真菌感染选用抗真菌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法;对于颅内压增高患者,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甘露醇等;对于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颅内感染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密切观察其意识、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由于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病原体更容易侵犯颅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和治疗的安全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物理降温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颅内感染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发热可能不明显,头痛等症状可能较轻,容易被忽视。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选择药物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变化。
孕妇:孕妇发生颅内感染时,需要特别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胎儿的风险,与妇产科等多学科合作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