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急性期一般治疗包括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调控血压,降低颅内压可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或手术,仅特殊情况用止血药,病情稳定后尽早康复介入并防治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各年龄段患者相关处理需个体化调整。
一、急性期一般治疗
(一)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年龄不同正常范围有差异,如成人收缩压正常范围12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需根据患者具体年龄等情况动态评估,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这对各年龄段脑出血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更需注意。
(三)调控血压
脑出血后血压升高是机体针对颅内压增高的一种代偿反应,目的是保证脑灌注,但过高的血压会加重出血。一般需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年龄、出血情况等综合调控血压。例如,对于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的患者,可考虑合理降压;对于年龄较大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降压需更谨慎,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影响脑灌注。
二、降低颅内压
(一)脱水降颅压药物
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但需注意其可能导致的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肾功能相对较弱,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情况。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对于大脑半球出血量≥30ml、小脑出血量≥10ml或直径≥3cm、脑室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等情况,通常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可能略有不同,比如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差,但如果出现严重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符合手术指征仍需考虑手术。
2.手术方式
去骨瓣减压术:适用于颅内压增高明显、脑疝形成趋势的患者,通过去除部分颅骨来降低颅内压。
血肿清除术:包括开颅血肿清除和微创血肿清除等方式,直接清除颅内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三、止血治疗
一般仅在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特殊情况时使用止血药物,如氨基己酸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过度止血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四、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介入
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个体化调整。例如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游戏化康复方式;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注重安全性,避免过度劳累。
(二)康复训练内容
肢体康复: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方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语言康复: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语言训练,如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等。
五、并发症防治
(一)肺炎
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对于意识障碍患者要注意防止误吸,这对各年龄段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发生肺炎。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气压治疗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如长期卧床的患者,需密切观察肢体情况,一旦发现有深静脉血栓迹象,要及时处理。
(三)应激性溃疡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以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