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具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等特征,约60%患者有家族史,女性经期前后发作多与内分泌有关,某些食物、精神压力等可诱发,部分发作前有先兆,依IHS标准诊断,治疗分非药物(避诱因、放松针灸等)和药物(发作期用非甾体等,频繁发作用β受体阻滞剂等预防性),儿童需谨慎用药优先非药物,孕妇用药评估风险,老年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偏头痛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为单侧,可持续4~72小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相关基因多与神经递质代谢、血管调节等通路相关。
(二)内分泌和代谢因素
女性患者经期前后发作增多,妊娠期或绝经后发作减少,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等内分泌变化有关;部分患者存在代谢异常,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
(三)饮食与精神因素
某些食物(如奶酪、巧克力、含亚硝酸盐的肉类、含咖啡因的饮料等)、精神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可诱发偏头痛发作。
三、临床表现
(一)先兆症状
部分患者发作前有先兆,常见为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也可出现感觉先兆(如肢体麻木)、言语先兆等,先兆症状多持续5~20分钟。
(二)头痛特征
头痛多为单侧,呈搏动样,程度中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日常活动可加重头痛,安静休息可缓解。
四、诊断依据
主要依据国际头痛协会(IHS)制定的诊断标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头痛发作的频率、性质、伴随症状、诱发及缓解因素等),结合体格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必要时可借助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协助诊断。
五、治疗策略
(一)非药物治疗
1.避免诱发因素:识别并避免已知的诱发因素,如特定食物、精神压力、睡眠不足等。
2.非药物干预:可采用放松疗法(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针灸等方法缓解头痛,部分患者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减少发作频率。
(二)药物治疗
1.发作期治疗: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等),用于缓解头痛及伴随症状,但需注意药物禁忌证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2.预防性治疗:适用于频繁发作(每月发作≥2次)、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发作期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等,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药物并监测疗效及不良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偏头痛
儿童偏头痛需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作息、减轻学习压力等。发作期用药需选择儿童适用剂型,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用药前需咨询儿科医生。
(二)孕妇偏头痛
孕妇偏头痛用药需严格评估风险受益比,发作期可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必要时短期小剂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三)老年偏头痛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发作期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如休息、放松等,必要时再考虑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