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先进行术前准备包括评估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及准备器械,然后麻醉选择合适药物和方法,接着分离牙龈、挺松牙齿,再用钳拔法等拔除牙齿,术后处理包括处理创口和交代医嘱。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身情况: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评估血压控制情况,一般血压需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方可考虑拔牙;糖尿病患者需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空腹血糖一般建议控制在8.88mmol/L以下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凝血功能,需提前进行相关血液指标检查及咨询血液科医生)、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需暂缓拔牙,避免感染扩散)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考虑其年龄、配合程度等,低龄儿童可能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拔牙操作。
局部情况:检查患牙情况,拍摄X线片(如根尖片、曲面体层片等),了解牙齿的位置、牙根形态、周围骨质情况等。评估拔牙的难度,确定拔牙的方法(如钳拔法、挺拨法等)。
2.器械准备:准备好拔牙钳、牙挺、牙龈分离器、刮匙等器械,并检查器械是否完好。
二、麻醉
1.麻醉药物选择: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有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等。根据拔牙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一般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牙齿周围的组织中,使局部神经末梢麻醉。例如,拔除上颌前牙时,可在上唇侧牙龈黏膜转折处注射麻醉药物。
神经阻滞麻醉:如拔除下颌磨牙时,常采用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颊神经的阻滞麻醉,使相应区域的牙齿及周围组织麻醉。
三、拔牙操作
1.分离牙龈:使用牙龈分离器将牙龈与牙颈部分离,目的是避免拔牙时牙龈撕裂,便于拔牙器械的操作。一般从患牙的近中和远中侧分别进行分离,将牙龈分离器插入牙龈与牙颈部之间,沿牙面轻轻分离。
2.挺松牙齿
牙挺的选择:根据牙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牙挺,如根挺用于挺松牙根,直挺用于挺松单根牙等。
操作方法:将牙挺的挺刃置于牙齿的近中或远中面与牙槽骨之间,以牙槽嵴为支点,通过旋转、撬动等动作逐渐将牙齿挺松。例如,挺松上颌前牙时,将牙挺的挺刃置于近中面与牙槽骨之间,向远中方向旋转并撬动,使牙齿逐渐松动。
3.拔除牙齿
钳拔法:选择合适的拔牙钳,将拔牙钳的钳喙放置在牙齿的颈部,使钳喙与牙齿长轴方向一致。然后夹紧牙齿,通过摇动、扭转(适用于单根的圆锥形牙根,如上颌前牙)、牵引等动作将牙齿拔除。摇动是使牙齿在牙槽窝内反复向颊舌向摇动,扩大牙槽窝;扭转是利用牙根的扭转力进一步松动牙齿;牵引是沿牙齿的长轴方向将牙齿拔出。例如,拔除上颌中切牙时,先用钳夹紧牙齿,进行适当的摇动、扭转后,沿牙长轴方向牵引拔出。
特殊情况的处理:对于复杂牙(如多根牙、阻生牙等),可能需要分根后再分别拔除。例如,下颌阻生智齿,可能需要先将牙冠劈开,分成几部分后再分别拔除。
四、术后处理
1.创口处理:拔牙后检查拔牙创,如有残留的牙片、骨片等异物,需用刮匙清除。然后用纱布卷压迫止血,一般压迫30-40分钟后取出纱布卷。
2.医嘱交代: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如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避免创口出血;饮食方面,24小时内宜进温凉软食;不要用舌头舔创口,不要吸吮创口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需进一步观察出血情况,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向家长强调术后的护理要点,如避免儿童剧烈运动等,防止创口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