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全身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等并进行口腔局部检查、拍X光片,向患者解释拔牙相关情况获知情同意,麻醉根据情况选浸润或阻滞麻醉并无菌操作注射,用牙龈分离器分离牙龈、牙挺挺松牙齿,选适配拔牙钳通过摇动等动作拔除牙齿,清理创口并必要时缝合,术后嘱咬住棉球止血,24小时内不刷牙漱口等,儿童需家长陪同、孕妇选稳定期拔牙、心血管患者控基础病稳定、糖尿病患者控血糖稳定并注意口腔卫生预防感染。
一、术前准备
1.病史与口腔检查: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等)、药物过敏史、既往拔牙史等,进行口腔局部检查,明确需拔牙牙齿的位置、形态、周围牙龈及牙槽骨情况,拍摄牙齿X光片(如曲面体层片等),以精准评估牙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拔牙难度。
2.患者告知:向患者解释拔牙的必要性、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如女性需避开生理期,拔牙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等,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二、麻醉操作
1.麻醉方式选择:根据拔牙创伤大小及患者耐受情况选择局部麻醉,常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射于组织内,作用于神经末梢)或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周围,阻断神经冲动传导)。
2.麻醉注射: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及进针角度、深度,缓慢注射局麻药,使相应拔牙区域神经传导被阻断,达到无痛状态。
三、牙体分离与松动
1.分离牙龈:使用牙龈分离器(如弯形牙龈分离器),将牙龈与牙颈部的连接分离,避免拔牙过程中牙龈撕裂,减少术后出血及感染风险。
2.挺松牙齿:根据牙齿情况选用合适牙挺(如直挺、弯挺等),将牙挺插入牙周间隙,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旋转、撬动等动作逐步使牙齿松动,为拔除牙齿创造条件。
四、牙齿拔除
1.选择拔牙钳:根据需拔除牙齿的类型(如上颌切牙、下颌磨牙等)选择相应型号的拔牙钳,确保拔牙钳与牙齿形态适配。
2.拔除操作:将拔牙钳夹紧牙齿,通过摇动(使牙槽窝扩大)、扭转(适用于圆锥形牙根牙齿)、牵引(沿牙根长轴方向将牙齿拔出)等动作,将牙齿完整拔除。
五、创口处理
1.清理创口:用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创口,清除残留的牙碎片、异物、炎性渗出物等,检查牙槽骨有无骨折、牙龈有无撕裂等情况。
2.必要缝合:若创口较大、牙龈撕裂明显或牙槽骨骨折,需用缝线进行缝合,以促进创口愈合,减少术后出血及感染几率。
六、术后护理
1.止血与咬棉:告知患者咬住创口处的棉球30~40分钟以止血,避免过早吐掉棉球导致出血不止。
2.日常注意: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避免剧烈吮吸创口,饮食宜温软,避免过热、过硬食物刺激创口;24小时内创口处可能有少量渗血,属正常现象,若出血较多需及时复诊。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操作时需安抚儿童情绪,动作轻柔,术后密切关注儿童创口恢复情况,防止儿童因不适而触碰创口。
孕妇:尽量选择孕期相对稳定阶段(一般为妊娠4~6个月)拔牙,术前需向医生充分告知孕期情况,术后密切观察有无流产等风险迹象。
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确保基础疾病控制稳定,拔牙前血压、心率等指标应在相对正常范围,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心血管意外发生。
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水平(空腹血糖一般建议≤8.8mmol/L),术后严格控制口腔卫生,预防创口感染,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