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睡眠可从多方面入手,需调节卧室温度湿度至适宜范围并拉好窗帘保证黑暗营造舒适环境,用腹式呼吸及渐进性肌肉松弛来放松,保持固定作息时间,睡前1小时内避免用电子设备、不饮含咖啡因饮品及大量饮水,儿童要营造安静无强光环境、睡前不过度玩耍,孕妇选舒适睡姿、听轻柔音乐放松,老年人睡前不剧烈运动、不大量进食可泡温水脚,白天适度运动且临近睡前2小时不剧烈运动,早晨接触自然光也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利于睡眠。
一、环境调整
1.温度湿度控制:将卧室温度调节至18~25℃,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适宜的温湿度能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利于快速入睡。例如,研究表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干扰睡眠,适宜的温度可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促进入睡。
2.光线调节:睡前拉好窗帘、关闭台灯等,确保卧室完全黑暗,因为黑暗环境能刺激人体分泌褪黑素,褪黑素是帮助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重要激素,充足的褪黑素分泌有助于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二、放松技巧
1.深呼吸放松:采用腹式呼吸法,平卧或舒适坐姿,慢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让腹部回缩,每次呼吸持续5~10秒,重复多次,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可使身体和精神逐渐放松,缓解紧张情绪,进而促进入睡。有研究显示,持续的深呼吸练习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轻焦虑,提高睡眠质量。
2.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依次将脚部肌肉紧绷5~10秒后迅速放松,然后依次对腿部、大腿、臀部、腹部、胸部、手臂、肩部、颈部、面部等肌肉群进行相同操作,通过依次紧绷和放松肌肉,释放肌肉紧张感,使身体达到深度放松状态,利于快速入睡。
三、作息规律
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应尽量遵循,长期坚持可帮助调整人体生物钟,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到了既定的睡眠时间,身体会自然产生困意,从而有助于快速入睡。例如,长期规律作息的人群通常能更快进入睡眠状态,睡眠质量也相对更好。
四、避免睡前刺激
1.电子设备使用:睡前1小时内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干扰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导致难以快速入睡。
2.饮品摄入:睡前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延长入睡时间,降低睡眠质量。同时,也应避免大量饮水,以防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连续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营造安静、无强光的睡眠环境,睡前避免过度玩耍或观看刺激性的动画等,可通过讲轻柔故事等方式帮助儿童放松,以利于快速入睡。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外界刺激更容易影响其睡眠。
2.孕妇:选择舒适的睡姿,如左侧卧位,可通过听轻柔的胎教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避免睡前情绪紧张。孕妇由于身体生理变化,睡眠质量可能受到影响,通过合适的放松方式有助于快速入睡。
3.老年人:睡前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可在白天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同时注意睡前不要大量进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影响睡眠,可通过泡温水脚等方式促进身体放松,利于入睡。老年人的睡眠调节功能下降,需要特别注意睡前的生活习惯调整。
六、其他辅助方法
白天可适度进行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但应避免在临近睡觉前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适度运动能消耗体力,促进晚上的睡眠,但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入睡。另外,光照疗法也可尝试,早晨接触自然光有助于调整生物钟,使夜间更容易快速进入睡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