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是脑干部位血管破裂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等,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等表现头颅CT可见高密度影,治疗难预后差;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表面蛛网膜下腔血管破裂出血,常见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等,典型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等,头颅CT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治疗包括多种措施,预后与出血量等有关。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脑干出血:脑干出血是指脑干部位的血管破裂出血,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结构,负责维持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体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蛛网膜下腔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二、病因差异
脑干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高血压使得脑干部位的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等病变,在血压波动时易破裂出血;另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等也可引起脑干出血,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长期高盐饮食、大量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高血压风险,进而增加脑干出血几率。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他病因包括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moya病)等,动脉瘤破裂是主要原因,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青壮年相对更易因先天性因素出现动脉瘤相关问题,而中老年人高血压等因素也可导致血管病变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吸烟、酗酒、情绪激动等可诱发动脉瘤破裂。
三、临床表现区别
脑干出血:起病急骤,患者常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随后可能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等,还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面瘫、肢体瘫痪等,由于脑干是呼吸循环中枢所在部位,病情往往较为凶险,出血量大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不同部位的脑干出血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中脑出血可能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桥出血可表现为交叉性瘫痪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是突发的剧烈头痛,呈炸裂样,难以忍受,可伴有恶心、呕吐,多数患者有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但相对脑干出血来说,意识障碍出现时间可能稍晚,也有患者会出现眼部症状,如眼底玻璃体下片状出血等,一般来说,出血量较少时,症状相对较轻,出血量多者病情危重。
四、影像学表现不同
脑干出血:通过头颅CT检查可发现脑干部位有高密度影,能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等情况,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可见脑沟、脑池等蛛网膜下腔部位高密度影,通过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出血的血管情况,如是否存在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
五、治疗与预后差别
脑干出血:治疗上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由于脑干解剖结构特殊,手术风险极高,多数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存活者往往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长期昏迷、肢体严重瘫痪、认知障碍等,年龄较大、出血量大、意识障碍严重的患者预后更差。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使用止血药物、降低颅内压、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对于明确病因是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来消除病因,预后情况与出血量、是否及时治疗、病因能否去除等有关,出血量少、及时去除病因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能恢复较好,而出血量多、未能及时去除病因的患者预后较差,也可能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等问题,年龄因素也会影响预后,老年患者相对恢复能力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