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步骤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准备器械)、麻醉(局部麻醉及等待起效)、拔牙操作(分离牙龈、挺松牙齿、拔除牙齿)、术后处理(压迫止血、检查牙齿、交代注意事项),术前注意事项有全身疾病患者需控制病情、药物过敏者告知医生,术后注意事项包含咬紧棉球时间、饮食、口腔卫生、疼痛肿胀处理及特殊人群术后观察等。
一、拔牙步骤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全身疾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药物过敏史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需谨慎评估拔牙风险和时机;儿童拔牙时要考虑其配合程度等。通过口腔检查确定需拔除牙齿的具体情况,如牙齿的位置、牙根情况等。
2.器械准备:准备好拔牙所需的器械,如牙钳、牙挺等,并进行严格消毒。
(二)麻醉
1.局部麻醉:根据拔牙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常用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以保证其舒适和配合,尽量采用对儿童刺激较小且安全的麻醉药物及方法。
2.麻醉起效:等待麻醉药物起效,一般几分钟后,拔牙部位感觉麻木。
(三)拔牙操作
1.分离牙龈:使用牙龈分离器将牙龈与牙齿颈部分离,避免拔牙时牙龈撕裂。
2.挺松牙齿:根据牙齿情况选用合适的牙挺,将牙挺插入牙齿与牙槽骨之间,撬动牙齿使其松动。对于儿童乳牙,牙挺的使用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恒牙胚等。
3.拔除牙齿:选用相应的牙钳夹紧需拔除的牙齿,按照牙齿的长轴方向等进行摇动、扭转或牵引等动作,将牙齿拔除。
(四)术后处理
1.压迫止血:拔牙后放置棉球于拔牙窝处,让患者咬紧,进行压迫止血。一般压迫10-15分钟左右。
2.检查牙齿:检查拔除的牙齿是否完整,牙根有无残留等情况。
3.交代注意事项:向患者交代术后注意事项等。
二、拔牙注意事项
(一)术前注意事项
1.全身疾病患者: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需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才可考虑拔牙;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一般空腹血糖不超过8.88mmol/L,且无急性感染等情况;心脏病患者需由心内科医生评估能否耐受拔牙操作等。妊娠期女性拔牙一般选择在妊娠4-6个月相对安全的时期进行,且要充分告知拔牙风险。儿童若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需在病情稳定等情况下谨慎拔牙。
2.药物过敏史患者:明确告知医生药物过敏情况,避免使用过敏的麻醉药物等。
(二)术后注意事项
1.压迫止血相关:咬紧棉球的时间要准确,一般10-15分钟,不要过早吐掉棉球,以免影响止血。
2.饮食注意:拔牙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松软的食物,避免过热、过硬食物刺激拔牙窝,儿童拔牙后更要注意饮食的软烂程度,防止食物残渣滞留拔牙窝等。
3.口腔卫生:拔牙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避免扰动拔牙窝内的血凝块,导致出血或感染。24小时后可轻柔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但要注意避免刷到拔牙部位。儿童在口腔卫生护理上需家长协助,监督其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
4.疼痛与肿胀处理:拔牙后可能会有轻微疼痛和肿胀,一般1-2天内会逐渐缓解。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冷敷等方法减轻肿胀,如儿童拔牙后可在面部适当冷敷,但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如果疼痛剧烈或肿胀加重、发热等,需及时复诊。
5.特殊人群术后注意:妊娠期女性拔牙后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儿童拔牙后要关注其是否有异常哭闹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