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病因包括生理、心理、环境、药物因素,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有睡眠卫生教育和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优先非药物,效果不佳时才考虑,且不同年龄人群用药有严格禁忌。
一、失眠的病因
(一)生理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生理因素对失眠影响不同,儿童期身体快速发育,若睡眠环境不适宜易引发失眠;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睡眠结构会发生改变,进入老年期后,睡眠浅、易醒等情况更常见。例如,老年人因生物钟改变,睡眠时间往往减少,且更易受外界微小刺激干扰睡眠。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也易出现失眠,如孕期体内激素变化会影响睡眠;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常伴有潮热、盗汗等症状,从而干扰睡眠。
(二)心理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心理因素。比如,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的人群,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睡眠状态。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的患者,失眠是其常见的伴随症状,据相关研究,约70%-80%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存在失眠问题。
(三)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的改变,如噪音、光线过强、温度不适等都可能引起失眠。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对环境因素的敏感度不同,经常出差的人由于频繁更换睡眠环境,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干扰而失眠。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失眠,例如一些中枢兴奋药物、平喘药物、抗抑郁药物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服用某些药物后更易出现失眠等不良反应;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也更容易因药物导致失眠。
二、失眠的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睡眠卫生教育
对于各年龄人群都适用,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无论夜间睡眠如何,早晨都要按时起床。例如,成年人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睡眠时间,学龄儿童一般需要10-12小时,青少年需要8-10小时。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卧室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睡眠环境的具体要求略有差异,儿童的卧室可以选择柔和的灯光,避免强光刺激;老年人的卧室要注意防滑等安全因素。
避免睡前刺激,如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不同人群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人即使少量饮用也会出现失眠,所以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2.心理行为治疗
对于有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的人群,认知行为治疗是常用方法。例如,对于焦虑、抑郁导致失眠的患者,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模式和睡眠相关行为。对于儿童,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对于老年人,可采用放松训练等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老年人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二)药物治疗
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只有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才考虑药物治疗。不同年龄人群药物选择有严格禁忌,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人应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常用的助眠药物有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但需严格遵循药物使用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例如,对于短期失眠的患者,可短期使用非苯二氮?类药物;对于长期失眠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用药需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