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双合诊、三合诊)、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病理学检查(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和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各检查有不同作用,如妇科检查初步了解子宫及附件情况,影像学检查评估病变范围,病理学检查确诊病变,血液检查辅助评估病情等。
一、妇科检查
1.妇科双合诊
这是初步的妇科检查方法,医生通过手指触摸了解子宫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附件(输卵管、卵巢)有无异常包块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和病史的女性,通过双合诊可以初步获取子宫相关的基础信息。例如,年轻女性若有月经异常等情况,双合诊可初步排查子宫是否有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炎症等问题;对于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女性,双合诊能初步察觉子宫可能存在的异常变化。
2.三合诊
在双合诊基础上增加直肠-腹部-阴道联合检查,能更清晰地了解后盆腔情况,包括子宫后壁、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等部位有无病变,对判断子宫内膜癌是否累及盆腔后部结构等有重要意义。对于有长期阴道异常出血等症状的女性,三合诊有助于更全面评估病情。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内有无赘生物等情况。一般来说,正常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不同时期有所变化,若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mm,或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增厚伴有异常阴道出血等情况,需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对于有肥胖、月经紊乱等生活方式相关风险因素的女性,经阴道超声能较早发现子宫内的异常病变。
经腹超声:适用于肥胖、阴道出血但经阴道超声检查不满意的女性。通过腹部超声可以观察子宫整体形态、子宫内膜情况等,但相对经阴道超声,图像清晰度可能稍差。
2.磁共振成像(MRI)
能更精确地评估子宫内膜癌的病变范围,包括对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是否受累等的判断。对于需要明确手术方案的患者,MRI检查结果非常重要。例如,当怀疑子宫内膜癌有肌层浸润时,MRI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浸润深度,从而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更精准的信息。不同年龄的患者,MRI检查的意义类似,但对于老年患者,其在评估病变范围以确定是否能进行手术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三、病理学检查
1.分段诊刮
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分别刮取宫腔和宫颈管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明确病变是来源于宫腔还是宫颈,以及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等。对于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女性,分段诊刮是必做的检查项目。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等调整操作手法,确保获取足够的、准确的组织标本。例如,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分段诊刮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引起出血过多等情况。
2.宫腔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的形态、部位,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一些超声等检查怀疑有宫腔内病变但分段诊刮阴性的患者,宫腔镜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能适用宫腔镜检查,但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进行宫腔镜检查时需更加谨慎,避免对子宫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影响未来生育。
四、血液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查
如CA125等,虽然CA125不是子宫内膜癌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但在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会升高。对于评估病情、监测治疗效果和复发等有一定辅助作用。例如,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后,定期检测CA125水平变化,若CA125水平再次升高,需警惕复发可能。不同年龄和病史的患者,CA125的监测意义相似,但对于老年患者,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