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等及日间功能受损,常见原因有心理、环境、生活方式、疾病,评估可通过睡眠日记记录和多导睡眠图,非药物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失眠和睡眠卫生教育,药物治疗为非药物无效时补充需遵医嘱,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长期失眠可致免疫力下降、引发情绪认知问题并与慢性病相关。
一、失眠的定义与表现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及日间功能受损,常见症状包括夜间难以入睡、睡眠中频繁觉醒、清晨过早醒来且无法再次入睡等。
二、失眠的常见原因
(一)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情绪问题可干扰睡眠节律,引发失眠,例如面临工作生活重大变故时易出现入睡困难。
(二)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不舒适,如噪音过大、光线过强、温度不适宜等,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难以进入深度睡眠或频繁觉醒。
(三)生活方式因素
睡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浓茶)、不规律作息(如长期熬夜、昼夜颠倒)、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等,均可能破坏正常睡眠周期。
(四)疾病因素
某些躯体疾病如慢性疼痛、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以及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可通过影响身体机能或情绪状态间接导致失眠。
三、失眠的评估方法
(一)睡眠日记记录
连续记录1-2周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时间、觉醒次数、起床时间及日间功能状态等,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睡眠模式及影响因素。
(二)多导睡眠图(PSG)
通过监测睡眠过程中的脑电、眼电、肌电等指标,客观评估睡眠结构及睡眠质量,是诊断失眠的重要客观依据。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1.睡眠限制:根据患者实际睡眠时长合理限制卧床时间,逐步延长有效睡眠时间,重建睡眠觉醒规律。
2.刺激控制:仅在有睡意时上床睡觉,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玩手机、看电视等),强化床与睡眠的关联。
3.认知调整:纠正对失眠过度担忧的负面认知,减轻焦虑情绪,例如认识到短期失眠对健康影响有限。
(二)睡眠卫生教育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固定起床和入睡时间;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暴饮暴食;创造安静、黑暗、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可通过冥想、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缓解睡前紧张情绪。
五、药物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一般为非药物干预无效或存在严重睡眠障碍时的补充手段,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优先选择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新型助眠药物,儿童青少年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孕妇、哺乳期女性用药需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老年人用药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六、特殊人群失眠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存在多重用药情况,需留意药物对睡眠的影响,调整生活方式时要考虑身体机能变化,如适当增加日间活动但避免傍晚后过度劳累,睡前可通过温水泡脚等方式放松。
(二)孕妇
孕妇失眠应优先通过改善睡眠环境(如选择舒适床垫、保持卧室通风)及放松技巧(如听轻柔音乐)缓解,避免随意使用助眠药物,以防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三)慢性病患者
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失眠可能与疾病本身或治疗药物相关,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处理失眠问题,用药时需考虑与基础疾病药物的相互作用,遵循医生个体化治疗方案。
七、失眠对健康的影响
长期失眠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性疾病风险;还会引发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认知功能受损(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甚至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