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有疼痛症状,急性者疼痛程度不一,咀嚼牵拉等可加重,儿童可能哭闹触耳,基础病或免疫力低者更剧烈持久,慢性者有隐痛且易因诱因加重;分泌物方面急性者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儿童易堵塞外耳道,老年恢复需谨慎,慢性者分泌物少呈干性脱屑或黏液性;听力下降因外耳道肿胀或结构改变,急性较突然明显,儿童影响发育,慢性渐进性影响生活;慢性者常伴耳部瘙痒,搔抓可加重,老年人敏感儿童需引导;部分有耳鸣,累及中耳有耳闷堵感,糖尿病患者易加重且症状复杂,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易发病且用药需谨慎。
疼痛
急性外耳道炎患者常出现耳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轻度胀痛至剧烈跳痛,咀嚼或牵拉耳廓、按压耳屏时疼痛可加重。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外耳道皮肤及周围组织,引发神经末梢的痛觉反应。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频繁用手触碰耳部等异常行为,需要家长密切观察。而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疼痛可能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因为机体的免疫反应相对较弱,炎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慢性外耳道炎患者也可伴有耳部隐痛或不适感,疼痛程度相对急性者较轻,但病情容易反复,疼痛可能会在某些诱发因素(如耳部进水、挖耳等)刺激下加重。
外耳道分泌物
急性外耳道炎时,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可伴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初期可能为稀薄的浆液性,随着病情发展,可变为黏稠的脓性分泌物。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外耳道炎,分泌物多呈脓性,且可能伴有异味。儿童的外耳道相对狭窄,分泌物若较多可能更容易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同时增加感染扩散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腺体分泌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但炎症时仍可能出现分泌物,且其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分泌物的清理和炎症的控制需要更加谨慎。
慢性外耳道炎患者的分泌物一般较少,多为干性脱屑样或黏液性分泌物。部分患者外耳道皮肤可出现增厚、皲裂等情况,分泌物可呈痂皮样附着于外耳道。
听力下降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外耳道炎,当外耳道出现肿胀、分泌物增多等情况时,都可能影响声音的传导,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急性外耳道炎时,由于炎症起病较急,肿胀可能较为明显,听力下降可能相对较突然且较明显。例如,外耳道肿胀堵塞外耳道,会使外界声音传入受到阻碍,从而引起听力减退。儿童如果出现较为明显的听力下降,可能会影响其语言发育和学习能力,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对于患有慢性外耳道炎且病程较长的患者,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外耳道结构改变,听力下降可能呈渐进性,患者自身可能已经逐渐适应,但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如在交流时需要更大的音量等。
耳部瘙痒
慢性外耳道炎患者常伴有耳部瘙痒感,患者可能会不自觉地搔抓耳部,但过度搔抓可能会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加重炎症反应。老年人由于皮肤感觉相对迟钝,瘙痒感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但仍可能存在,而且搔抓时更需注意力度,避免造成严重的皮肤损伤。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可能会频繁搔抓耳部,家长需要加以引导和制止,防止因搔抓导致外耳道感染进一步加重。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耳鸣症状,多为低调耳鸣,与外耳道的炎症刺激有关。当炎症累及中耳时,还可能出现耳闷堵感等症状。在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中,外耳道炎可能会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加重,同时其耳部症状也可能更为复杂,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会影响炎症的愈合过程。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外耳道皮肤的敏感性可能增加,更容易发生外耳道炎,且在孕期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其症状的观察和处理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