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分口腔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治疗,口腔局部因素有菌斑牙石致出血需洗牙和龈下刮治,牙龈乳头炎致出血要去除刺激物并冲洗上药,全身因素有血液疾病要血液科就诊、内分泌紊乱要针对病因治疗,还有药物因素要调整药物,日常需正确刷牙、用牙线、定期口腔检查来护理预防。
一、口腔局部因素引起的牙龈出血治疗
1.菌斑、牙石引起的牙龈出血
清洁牙齿:通过龈上洁治术(洗牙)去除牙齿表面的菌斑和牙石,这是基于菌斑-牙石是导致牙龈炎症进而引起出血的主要局部因素的科学依据。洗牙可以有效清除附着在牙齿表面的污垢,减轻牙龈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牙龈出血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洗牙的操作规范基本一致,但儿童洗牙需在专业医生轻柔操作下进行,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于有吸烟史的人群,由于烟渍更容易附着,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洗牙来维护口腔健康。
龈下刮治:如果牙石已经深入牙龈下方,还需要进行龈下刮治,进一步清除龈下的菌斑、牙石,消除牙龈炎症,从根本上解决牙龈出血问题。
2.牙龈乳头炎引起的牙龈出血
去除刺激因素:首先要去除嵌塞的食物残渣等局部刺激物。比如使用牙线等工具清理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然后对牙龈乳头进行冲洗上药,可使用过氧化氢溶液等进行局部冲洗,再涂抹碘甘油等药物,消炎止痛,缓解牙龈出血。不同年龄人群在使用牙线等工具时需要注意方法,儿童可能需要在家长帮助下正确使用牙线。对于有不良修复体导致牙龈乳头炎的情况,需要修改或拆除不良修复体。
二、全身因素引起的牙龈出血治疗
1.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牙龈出血
血液科就诊: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牙龈出血。此时需要及时到血液科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明确诊断后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白血病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分型进行化疗等综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提升血小板数量,从而改善牙龈出血症状。对于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及生长发育影响,密切监测各项指标。
2.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牙龈出血
针对病因治疗: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容易出现妊娠期龈炎导致牙龈出血。这时候需要注重口腔卫生,在妊娠相对稳定的时期进行简单的口腔洁治等处理。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重牙龈炎症导致出血,需要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糖,同时进行口腔局部的治疗,如积极控制牙龈炎症等。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过程中要注意口腔护理的特殊性,避免因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加重牙龈问题。
三、其他原因及综合注意事项
1.药物因素引起的牙龈出血
调整药物:某些药物如抗凝血药等可能会引起牙龈出血。如果怀疑是药物引起的牙龈出血,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可以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物的患者,若出现牙龈出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权衡利弊,决定是否调整药物方案。不同年龄患者在药物调整时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
2.日常口腔护理及预防
正确刷牙:建议使用巴氏刷牙法,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这样可以有效清除牙齿表面和牙龈沟内的菌斑,预防牙龈出血。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
使用牙线: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齿邻面,清除食物残渣和菌斑,保持牙齿邻面的清洁,预防牙龈炎症和出血。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牙线的方法需要正确指导,儿童可能需要在家长协助下学习使用牙线。
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进行处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牙龈出血的发生。对于有家族遗传口腔疾病史的人群,更要加强定期口腔检查的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