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MRI)、子宫内膜活检(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活检钳钳取活检、宫腔镜下活检),不同人群筛查建议不同,一般风险人群40-60岁每1-2年检查,有家族史35岁左右起筛查;高危人群肥胖、长期服雌激素、患内分泌紊乱疾病者需更密切筛查。
一、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
(一)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
1.年龄因素:一般来说,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对于40岁以上出现异常阴道流血等情况的女性需重点关注。年轻女性若有长期无排卵性月经紊乱等病史也应纳入筛查考虑范围,因为长期雌激素刺激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症状表现:详细询问是否有异常阴道流血,如绝经后阴道流血、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等;是否有阴道排液,液体可为浆液性、血性或脓血性;是否有下腹疼痛等症状。如有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子宫内膜病变,需要进一步筛查。
(二)妇科检查
1.外阴、阴道检查:观察外阴有无异常,阴道黏膜情况等,了解有无病变累及阴道。
2.宫颈检查:检查宫颈外观,排除宫颈病变导致的类似症状。
3.子宫及附件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大小、质地、位置,双侧附件有无肿块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子宫及附件状况。
(三)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经阴道B超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清晰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等。一般来说,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mm,或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异常增厚等情况需引起重视。经腹部B超可作为补充,尤其适用于肥胖等经阴道B超检查受限的患者。
2.MRI检查:对于B超发现异常或需要更精确评估肿瘤浸润深度等情况时可选择MRI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与子宫肌层、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四)子宫内膜活检
1.诊断性刮宫:是传统的获取子宫内膜组织的方法,但可能存在漏诊情况。操作时需注意刮取的组织要包括宫腔各部位。对于绝经后女性,诊断性刮宫能明确子宫内膜有无癌变等情况。
2.子宫内膜活检钳钳取活检:相对诊断性刮宫创伤较小,能获取足够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可疑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可采用该方法,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诊断性刮宫的患者。
3.宫腔镜下活检: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对于宫腔内病变能更直观地发现,并可取活检,准确性较高,尤其对于宫腔内小的病变或可疑部位的活检更有优势,能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二、不同人群的筛查建议
(一)一般风险人群
1.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女性: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B超检查,必要时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对于有异常阴道流血等症状的应随时进行相关检查。
2.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人群:筛查年龄可适当提前,如从35岁左右开始,除了常规的妇科检查、B超检查外,可考虑更密切的监测,如每年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等检查,因为家族遗传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高危人群
1.肥胖人群(BMI≥28):由于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这类人群应加强筛查。建议每年进行妇科检查、B超检查,每半年可考虑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等检查,密切关注子宫内膜情况,因为肥胖导致的长期雌激素高水平状态易引发子宫内膜病变。
2.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人群:如因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雌激素而无孕激素拮抗的人群,属于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B超检查,监测子宫内膜厚度等情况,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相关检查,必要时进行子宫内膜活检,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子宫内膜病变。
3.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紊乱疾病的人群:这类人群存在长期无排卵等情况,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建议每1-2年进行妇科检查、B超检查,密切观察子宫内膜变化,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等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