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预防性治疗及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休息并避免诱因;药物治疗分非特异性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和特异性镇痛药(曲坦类药物、麦角胺类药物);预防性治疗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妊娠期、老年偏头痛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如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妊娠期谨慎选药,老年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一般治疗
1.休息:偏头痛发作时,应在安静、黑暗的房间内休息,部分患者休息后可缓解。
2.避免诱因:某些食物(如奶酪、巧克力、红酒等)、强光、噪音、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偏头痛,应尽量避免。例如有研究表明食用富含酪胺的奶酪等食物可能刺激血管,引发偏头痛发作。
二、药物治疗
1.非特异性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作用。有临床研究显示,布洛芬能有效缓解轻至中度的偏头痛疼痛,但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阿片类药物:如哌替啶等,适用于中、重度偏头痛且其他治疗无效时,但由于其可能成瘾等不良反应,一般不常规使用。
2.特异性镇痛药
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等,能选择性激动5-羟色胺(5-HT)受体,收缩脑血管,减少血管扩张物质释放,从而发挥止痛作用。例如舒马曲坦可与血管平滑肌上的5-HT1B/1D受体结合,引起脑血管收缩,快速缓解偏头痛症状。
麦角胺类药物:如麦角胺咖啡因等,能使脑动脉血管的过度扩张与搏动恢复正常从而止痛,但这类药物可能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使用需谨慎。
三、预防性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通过阻断β受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性,从而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研究发现,普萘洛尔可使偏头痛发作频率降低约50%左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同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有关。
2.钙离子拮抗剂:如氟桂利嗪等,可阻滞血管平滑肌的钙离子内流,引起血管扩张,改善脑微循环及神经元代谢,预防偏头痛发作。临床观察显示,氟桂利嗪对偏头痛预防性治疗有效,能减少发作次数和程度。
3.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等,丙戊酸可能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抑制神经元的过度放电来预防偏头痛发作,有研究表明丙戊酸可使偏头痛患者的发作频率降低。
4.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等,对于伴有抑郁或焦虑的偏头痛患者可能有效,其作用机制与调节5-HT等神经递质有关,阿米替林能通过影响5-HT能神经系统来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症状和情绪状态。
四、特殊人群偏头痛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偏头痛:儿童偏头痛治疗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诱发因素等。药物治疗时应谨慎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根据年龄和体重谨慎使用,曲坦类药物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相对较少,需权衡利弊;对于严重的儿童偏头痛发作,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合适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妊娠期偏头痛:妊娠期偏头痛治疗需特别谨慎,非药物治疗是基础,如休息、调整生活方式等。药物选择上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在妊娠晚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胎儿动脉导管早闭等问题,应尽量避免;曲坦类药物在妊娠期的安全性缺乏足够证据,一般不建议使用;麦角胺类药物也应避免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3.老年偏头痛:老年偏头痛患者多有其他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风险,使用时需评估患者的胃肠道和肾功能情况;对于预防性药物,要注意其对老年患者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影响老年患者的心率和血压,需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