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睡眠可通过非药物和医疗干预。非药物包括改善睡眠环境、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刺激因素)、放松技巧(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医疗干预有非药物无效时就医评估,需药物治疗遵医嘱。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非药物改善;老年人注意身体状况与药物谨慎;孕妇不能随意用药,关注心理与身体不适。
一、非药物干预方法
(一)改善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对睡眠质量影响较大,应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卧室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可以使用遮光窗帘阻挡外界光线,使用耳塞降低环境噪音。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如老年人可能对温度变化更敏感,需更精准调节室温;年轻人若生活在嘈杂环境中,耳塞等降噪设备尤为重要。
(二)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是周末也不建议大幅改变作息。儿童应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间,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时间不同,新生儿需16~20小时,婴儿12~16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前儿童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睡眠,长期规律作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2.避免刺激因素:下午和晚上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和大量液体,因为咖啡因具有提神醒脑作用,会影响入睡。对于有饮酒习惯的人群,晚上应限制酒精摄入,虽然酒精可能使人初期入睡快,但会干扰睡眠周期,导致睡眠中断。
(三)放松技巧
1.深呼吸: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缓缓呼气,重复几次。深呼吸可以缓解身体紧张,帮助放松,尤其适用于因精神紧张导致失眠的人群,如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
2.冥想: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排除杂念。可以通过冥想APP引导进行冥想练习,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冥想有助于减轻焦虑情绪,改善睡眠。对于患有焦虑症相关失眠的人群,冥想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3.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紧绷肌肉然后放松,依次向上到腿部、腹部、胸部、手臂、脸部等部位,依次进行肌肉的紧绷和放松,帮助身体彻底放松,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对各年龄段因身体紧张导致失眠的人都有帮助。
二、医疗干预情况
(一)就医评估
如果非药物干预长时间无效,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评估失眠的原因,可能需要进行身体检查、心理评估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常伴随失眠症状,医生会综合基础疾病情况进行诊断。
(二)药物治疗(需遵医嘱)
若需药物治疗,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但儿童一般优先不使用药物干预,对于成年人,可能会根据失眠类型等使用一些助眠药物,如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但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因为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需特别谨慎。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失眠需特别关注,首先排除是否是因为睡眠环境不适合,如过亮、过吵等。同时要注意其日常活动,避免白天过度兴奋导致晚上难以入睡。如果是婴幼儿,要检查是否是饥饿、尿布不适等原因导致睡眠问题。儿童失眠一般优先通过调整生活作息和睡眠环境等非药物方式改善,尽量避免使用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失眠较为常见,可能与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等有关。要注意其是否患有如关节炎等导致身体疼痛影响睡眠的疾病,同时老年人的睡眠环境要求更高,如床垫要舒适,避免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在干预失眠时,非药物干预是基础,如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等,若需药物治疗,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
(三)孕妇
孕妇失眠需格外注意,不能随意使用药物。首先要关注心理状态,孕期可能存在焦虑等情绪影响睡眠,要给予心理疏导。睡眠环境要舒适,同时要注意避免因为身体不适,如腿部抽筋等影响睡眠,可通过合适的睡姿、补充钙等方式缓解相关不适,从而改善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