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包括符合适应证的静脉溶栓、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溶栓24小时后或不符合溶栓的抗血小板治疗及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疾病等基础疾病;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有卧床休息等一般治疗、大量脑出血等的手术治疗、血压升高的控制血压及因凝血功能障碍的止血治疗;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稳定后均应尽早进行包括物理、作业、言语等治疗的康复治疗且需个性化、长期坚持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等。
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
(一)静脉溶栓
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发病4.5小时内可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发病6小时内可选用尿激酶静脉溶栓,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有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其能改善预后,降低残疾率等。
(二)血管内治疗
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发病6-24小时内可根据情况选择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等。多项研究表明,符合条件的患者通过血管内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结局,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血管病变等情况来决定是否适合该治疗。
(三)抗血小板治疗
一般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可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对于不符合溶栓的患者,应尽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需考虑药物代谢及不良反应差异,老年患者可能更需关注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风险。有研究显示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风险,但需权衡出血等风险。
(四)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目标为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5mmHg,但要避免血压骤降。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如饮食、运动结合药物治疗等,高血糖会加重脑血管病的损伤,严格控制血糖有助于改善预后。对于有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的患者,需根据情况进行抗凝治疗等,如CHA?DS?-VASc评分评估血栓风险后决定抗凝方案,抗凝治疗可降低心源性栓塞导致的脑血管病复发风险,但需注意出血等并发症。
二、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对于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使用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药物,根据患者年龄、基础肾功能等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减退,需更谨慎使用。
(二)手术治疗
对于大量脑出血、有脑疝形成倾向等情况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如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出血部位、年龄及全身状况等综合判断,年轻患者一般可耐受更积极的手术治疗,而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三)控制血压
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较常见,一般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需降压治疗,降压需缓慢进行,避免血压骤降影响脑灌注,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等,根据患者年龄、基础血压等调整降压幅度,老年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影响脑供血。
(四)止血治疗
对于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脑出血,可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过度止血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需结合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
三、康复治疗
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稳定后均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作业治疗(如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言语治疗(对于有言语障碍的患者)等。康复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功能障碍情况等制定个性化方案,儿童脑血管病康复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重在促进功能恢复的同时保障儿童的生长发育等,老年患者康复过程中需注意预防跌倒等并发症,加强照护。康复治疗需长期坚持,对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有重要作用,多项康复研究证实了康复治疗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