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由遗传、神经递质、神经血管调节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发,发作期可采用非特异性止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NSAIDs)和特异性止痛药物(如麦角类制剂、曲普坦类药物)治疗,预防性治疗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物等,不同人群在治疗和预防上需有所不同。
一、偏头痛的原因
偏头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遗传因素: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其亲属发生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神经递质因素:
5-羟色胺(5-HT)系统异常是偏头痛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在偏头痛发作时,颅内血管周围的5-HT能神经纤维释放5-HT减少,导致血管收缩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头痛。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也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
神经血管调节因素: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是偏头痛的核心发病机制。当颅内外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失调时,会引起偏头痛发作。例如,发作前期颅外血管收缩,随后颅内血管扩张,导致头痛等一系列症状。
环境因素:
饮食方面,某些食物可能诱发偏头痛,如富含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的肉类(如香肠、火腿)、含苯乙胺的巧克力、含谷氨酸钠的食品添加剂等。
睡眠因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诱发偏头痛,长期熬夜的人群偏头痛发生率相对较高。
心理因素,长期的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增加偏头痛的发病风险,情绪紧张时体内会释放一些激素,影响血管和神经功能,从而诱发偏头痛。
二、偏头痛的治疗方法
(一)发作期治疗
非特异性止痛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轻-中度偏头痛发作,对于大多数患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可以缓解疼痛。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发挥止痛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作用。但NSAIDs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应慎用。
特异性止痛药物:
麦角类制剂:如麦角胺咖啡因,主要通过激动5-HT1受体,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从而缓解偏头痛。但麦角类制剂有一定的血管收缩风险,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禁用。
曲普坦类药物:如舒马曲普坦等。曲普坦类药物是5-HT1B/1D受体激动剂,能高度选择性地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流,是治疗偏头痛发作的有效药物。但使用曲普坦类药物时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二)预防性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通过阻断β受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和程度。但对于哮喘患者、心动过缓患者禁用。
钙通道拮抗剂:如氟桂利嗪,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的钙内流,减轻血管痉挛,预防偏头痛发作。儿童使用氟桂利嗪需谨慎,长期使用可能会有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
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γ-氨基丁酸(GABA)系统有关,可用于预防偏头痛发作。但丙戊酸可能会引起肝脏损害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监测肝功能。
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对于伴有抑郁、焦虑情绪的偏头痛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同时改善情绪和偏头痛症状。但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偏头痛的治疗和预防中需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偏头痛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避免诱发食物等,在药物选择上需格外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多不良反应的药物;女性偏头痛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偏头痛发作可能更频繁,需注意月经周期对偏头痛的影响,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偏头痛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的药物;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的人群要调整生活方式,作为偏头痛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