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睡困难受生理、心理、环境因素影响。生理因素有生物钟紊乱(如倒班、跨时区、年龄致生物钟失调)和身体不适(如疼痛、心肺、胃食管反流病及儿童躯体不适);心理因素包括压力与焦虑(不同年龄段受不同压力焦虑影响)和抑郁情绪(抑郁症及女性特殊时期易致入睡困难);环境因素包含睡眠环境不舒适(温度、湿度、光线、噪音不适)和睡眠习惯不良(如床上用电子设备、白天睡过长、儿童无良好睡眠习惯)。
一、生理因素
1.生物钟紊乱
正常的生物钟对于睡眠-觉醒周期起着关键调节作用。长期的倒班工作、跨时区旅行等情况会打乱生物钟。例如,经常上夜班的人,其原本白天睡眠、夜晚工作的模式打破了正常的昼夜节律,使得大脑和身体难以适应正常的入睡节奏,从而出现入睡困难。一般人群中,若长期不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如经常熬夜玩游戏、看电视等,也会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引发入睡困难。
年龄因素也会影响生物钟,老年人的生物钟往往会提前,可能较早出现困意但又较早醒来,同时入睡时间也可能延长;而青少年时期,由于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也可能出现生物钟调节问题导致入睡困难。
2.身体不适
一些躯体疾病会引起入睡困难。例如,患有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关节的疼痛会在夜间休息时更为明显,干扰睡眠;患有心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夜间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影响睡眠,导致入睡困难。此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夜间平卧时,胃酸可能反流刺激食管,引起烧心等不适,从而影响入睡。
对于儿童来说,躯体不适导致入睡困难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如感冒引起的鼻塞、咳嗽等,会使儿童在夜间呼吸不畅,难以顺利入睡。
二、心理因素
1.压力与焦虑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当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时,大脑会处于持续的紧张兴奋状态。例如,面临重要考试的学生,心理负担重,大脑中始终充斥着对考试结果的担忧等焦虑情绪,难以放松下来进入睡眠状态。焦虑症患者更是常常存在过度的、持续的焦虑和担忧,这种情绪状态会严重干扰睡眠,导致入睡困难。
不同年龄段人群受压力与焦虑影响入睡困难的情况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更多受工作和社交压力影响,而老年人可能更多因对健康问题的担忧等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入睡。
2.抑郁情绪
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是其中常见的表现之一。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同时在睡眠方面,患者往往难以入睡,或者睡眠浅、易醒。例如,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被打破,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会影响睡眠调节,导致入睡困难。
对于女性来说,在产后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相关的入睡困难问题。
三、环境因素
1.睡眠环境不舒适
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因素都会影响入睡。适宜的睡眠温度一般在18-25℃之间,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人感到不适,影响入睡。例如,夏季温度过高时,人体难以找到舒适的睡眠状态;冬季温度过低,也会因为寒冷而难以入睡。
光线过强也会干扰睡眠,卧室中如果有强光照射,如streetlight透进的光线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进而影响入睡。噪音方面,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如靠近公路的居民,夜间车辆的嘈杂声会使人难以入睡。
不同人群对睡眠环境的要求有所差异,例如老年人可能对睡眠环境的安静程度要求更高,而儿童可能对睡眠环境的温馨感有一定需求,若环境不符合其需求就容易出现入睡困难。
2.睡眠习惯不良
长期的不良睡眠习惯也会导致入睡困难。例如,经常在床上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睡眠节律。还有人有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的习惯,这会打乱正常的夜间睡眠-觉醒周期,导致夜间入睡困难。
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如果没有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如睡前没有固定的安抚程序等,也容易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