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原因多样,耳部疾病方面有梅尼埃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等有关,有反复发作眩晕等表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脱落后移位致头部位置变化时短暂眩晕,与头部外伤等有关)、前庭神经炎(病毒感染前庭神经所致,有剧烈眩晕等表现);神经系统方面有脑血管疾病(后循环缺血、小脑梗死或出血等,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前庭性偏头痛(有偏头痛病史者易患,有眩晕伴偏头痛症状);其他系统方面有心血管疾病(低血压、高血压等,影响脑部供血致眩晕)、眼部疾病(如屈光不正等,视觉与前庭输入不协调致眩晕)、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致椎动脉受压后循环供血不足致眩晕)、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等致功能性眩晕)、全身性疾病(如贫血、感染性疾病等致眩晕)。
一、耳部疾病相关原因
1.梅尼埃病: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常伴有耳鸣、耳胀满感、波动性听力下降等。研究表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是梅尼埃病发病的重要机制,遗传因素、感染、损伤等可能是诱发因素。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多因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内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相对多见。当头部位置变化时,会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短暂的眩晕发作,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可伴有眼震。其发病可能与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如前庭神经炎、中耳炎等)、内耳供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3.前庭神经炎:常因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所致。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多见于30-60岁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眩晕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可伴有自发性眼震,前庭功能检查可发现患侧前庭功能减退。
二、神经系统相关原因
1.脑血管疾病
后循环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当后循环发生缺血时,可出现眩晕症状,常伴有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头颅CT或MRI等检查可发现相应的缺血病灶。
小脑梗死或出血:小脑病变可影响平衡调节功能,导致眩晕。起病较急,多见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除眩晕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头痛、呕吐等症状,头颅CT或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2.前庭性偏头痛:有偏头痛病史的人群易患,发病机制可能与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神经递质异常等有关。多见于女性,在青春期前后发病较多。表现为眩晕发作,常伴有偏头痛的症状,如单侧头部搏动性疼痛、畏光、畏声等,眩晕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72小时不等。
三、其他系统相关原因
1.心血管疾病
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女性,尤其是青春期女性;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当体位突然改变时,如从卧位突然站起,可导致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
高血压:血压波动较大时,可影响脑部血液灌注,导致眩晕。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可能会反复出现头晕、眩晕等症状,还常伴有头痛、心悸等表现。
2.眼部疾病:如屈光不正、青光眼等。严重的眼部疾病可导致视觉输入与前庭输入不协调,从而引起眩晕。例如,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时,除了眼部疼痛、视力下降外,可能会伴有眩晕症状,尤其在眼压急剧变化时更容易出现。
3.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因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压,引起后循环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眩晕症状,多与颈部活动有关,如转头时易诱发眩晕发作,常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4.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引发眩晕。例如,神经官能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功能性眩晕,常伴有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通过详细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需考虑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5.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脑部缺氧,可出现眩晕症状,同时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感染性疾病,如发热性疾病,病原体感染后释放毒素等物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引起眩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