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应尽早进行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的康复评估明确功能状态,急性期要注意正确体位摆放及保持良肢位,早期开展关节活动度、床上活动等训练,恢复期进行运动功能(步行、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还有言语和认知康复,康复需循序渐进、多学科协作并重视心理康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患者评估、训练等需结合自身情况具体分析。
脑出血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如NIHSS评分)、运动功能评估(如Fugl-Meyer评估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如Barthel指数)等,以明确患者的功能状态和康复起点,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评估重点和结果解读需结合自身情况具体分析,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更多在评估时需综合考量多系统功能。
急性期康复
体位摆放:发病后早期应注意正确的体位摆放,如仰卧位时头部垫高,患侧肩部垫起,上肢保持外展、外旋,下肢伸直、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下肢屈曲置于支撑面等,这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如关节挛缩、压疮等,不同年龄患者体位摆放需根据其身体柔韧性等调整,老年患者可能更需轻柔操作避免损伤。
良肢位保持:持续保持良肢位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注意体位改变对循环的影响,避免过度增加心脏负担。
早期康复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的被动活动,每日多次,每个关节活动3-5组,每组10-15次,不同年龄患者活动度训练强度和范围需适度,儿童患者因骨骼肌肉发育未成熟需格外轻柔,避免造成损伤。
床上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坐起等训练,翻身训练可促进患者身体协调性和肌肉力量,坐起训练有助于提高平衡能力和躯干控制能力,对于有脑部基础病变影响平衡功能的患者,训练时需有专人守护,防止跌倒。
恢复期康复
运动功能训练
步行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的平衡和下肢力量后,开始步行训练,可借助助行器、拐杖等辅助器具,先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再逐步过渡到步行训练,不同性别患者在步行训练中的表现可能因肌肉力量分布等有差异,女性患者可能相对力量较弱需更循序渐进。
上肢功能训练:包括抓握、伸展等精细运动训练,可通过使用握力器、球类等进行训练,提高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手眼协调能力,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因肌肉耐力等问题需增加训练的耐心和坚持度。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进食、穿衣、洗漱、如厕等训练,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对于有特殊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需注意血糖变化对身体状况的影响,训练前后可监测血糖,必要时调整训练强度和饮食等。
言语和认知康复
言语康复:若患者存在言语障碍,需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口语理解训练、言语表达训练等,根据患者言语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不同年龄患者言语康复的接受程度和进展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通过游戏化方式进行训练更易接受。
认知康复: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可进行相应的认知康复训练,如注意力集中训练、记忆力训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等,有脑部血管畸形病史的患者在认知康复时需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病情波动。
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
循序渐进: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和损伤,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缺乏运动者开始康复训练时更要缓慢起步。
多学科协作:康复过程中需多学科协作,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营养师等共同参与制定康复方案,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时,多学科协作能更好地综合管理患者的康复和整体健康状况。
心理康复:脑出血患者常因肢体功能障碍等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需重视心理康复,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康复,不同性别患者心理反应可能不同,女性患者可能更易出现情绪波动,需加强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