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有睡眠卫生教育(包括营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睡前刺激)和心理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的认知调整与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有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长期用有耐受性等问题)和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依赖性等不良反应相对少),治疗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非药物治疗常为首选基础,效果不佳时可合理用药物,要考虑不同因素影响以达最佳效果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1.睡眠卫生教育:
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18~25℃较为适宜),避免卧室有强光、噪音等干扰因素。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例如一项针对长期失眠患者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改善睡眠环境后,患者的入睡时间有所缩短,睡眠维持时间有所延长。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如儿童,营造温馨、舒适且安静的睡眠环境尤为重要,因为儿童的睡眠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合适的睡眠环境能保障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所需的睡眠时长。
作息规律: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保持一致。这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物钟,使睡眠-觉醒周期趋于稳定。例如,成年人坚持规律作息,能使大脑和身体的生物钟得到良好的调整,从而提高睡眠效率。对于老年人,规律作息同样重要,老年人的生物钟可能会有所改变,但通过固定作息时间仍可改善睡眠状况。
避免刺激: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同时,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以及大量饮酒,咖啡因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难以入睡,大量饮酒虽然可能初期使人感到困倦,但会干扰睡眠结构,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熬夜工作的人群,更要严格遵守作息规律和避免睡前刺激,以维持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
2.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I):
认知调整: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失眠相关的不良认知,如过度担忧失眠的后果、对睡眠质量的不切实际期望等。例如,有的患者会因为偶尔一次失眠而极度焦虑,担心会严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中的认知调整,可以让患者认识到这种过度担忧是没有必要的,从而减轻焦虑情绪,改善睡眠。对于不同病史的患者,若有长期失眠且伴有焦虑症的病史,认知调整显得尤为关键,能帮助患者打破不良认知的循环。
行为干预:包括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等。刺激控制疗法要求患者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睡眠限制疗法则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效率来限制其卧床时间,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时间。例如,一位长期失眠的患者,通过刺激控制疗法,将在床上的活动仅限于睡眠相关,一段时间后,其入睡困难的情况得到改善;睡眠限制疗法对于那些睡眠时间过长但睡眠质量差的患者也有一定效果,通过合理限制卧床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对于儿童患者,心理行为治疗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要协助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睡眠认知和行为习惯,因为儿童的心理行为治疗需要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有效干预。
二、药物治疗
1.药物种类:
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如唑吡坦等,这类药物通过与脑内苯二氮?受体结合,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但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耐受性、依赖性等问题,在使用时需要谨慎评估。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时更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蓄积等情况。
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如右佐匹克隆等,相较于苯二氮?类药物,其依赖性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经常需要出差、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到药物对其生物钟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失眠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非药物治疗通常是首选且基础的治疗方法,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