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在定义病变部位、临床表现、病因有别,康复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儿童老年患者康复各有特点,性别影响较小,生活方式和病史对康复有重要作用。
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下行纤维(锥体束)受损所产生。例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累及锥体束时可引起中枢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脊髓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脊髓前根、脊周围神经和脑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所产生的瘫痪。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可导致周围性瘫痪。
临床表现
肌张力:中枢性瘫痪时肌张力增高,表现为痉挛性瘫痪,例如患者肢体可出现“折刀样”肌张力增高;周围性瘫痪时肌张力降低,表现为弛缓性瘫痪。
腱反射:中枢性瘫痪时腱反射亢进,因为失去了上位中枢对腱反射的抑制作用;周围性瘫痪时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反射弧中断。
病理反射:中枢性瘫痪时可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这是因为锥体束受损后,对脊髓的抑制解除,低级中枢的释放现象;周围性瘫痪时无病理反射。
肌萎缩:中枢性瘫痪早期无明显肌萎缩,长期瘫痪后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周围性瘫痪早期即可出现明显肌萎缩,因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肌肉失去神经的营养作用。
病因差异
中枢性瘫痪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脑外伤、脑部感染性疾病等。以脑血管疾病为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导致脑血管狭窄、破裂等,进而影响锥体束供血或直接破坏锥体束结构。
周围性瘫痪常见病因有脊髓灰质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如外伤、中毒、压迫等)。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脊髓前角细胞引起;吉兰-巴雷综合征是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脱髓鞘疾病。
康复相关考虑
年龄因素
儿童患者:中枢性瘫痪如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时要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康复训练需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运动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婴幼儿期重点是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学龄前期可加强肢体功能训练、语言等方面的康复。周围性瘫痪如小儿周围神经损伤,要注意儿童的骨骼肌肉发育尚未成熟,康复训练强度和方式需谨慎,避免影响骨骼正常生长。
老年患者:中枢性瘫痪的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康复过程中要关注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防止因康复训练强度过大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周围性瘫痪的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肌肉萎缩更明显、恢复相对较慢的情况,康复时要注重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促进恢复。
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对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的康复影响不大,但在一些由于激素等因素相关的疾病导致的瘫痪中可能有差异。例如某些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周围性瘫痪,可能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机制或康复后的激素调节等方面有细微差别,但总体上主要还是基于疾病本身的病理生理进行康复。
生活方式因素
对于中枢性瘫痪患者,若患者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脑血管的血液循环等,不利于康复,康复过程中需劝导患者戒烟限酒,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周围性瘫痪患者若有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在康复时要调整其工作生活方式,避免再次损伤周围神经。
康复过程中鼓励患者保持均衡饮食,中枢性瘫痪患者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促进神经修复等,周围性瘫痪患者同样需要合理营养促进肌肉等组织恢复。
病史因素
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中枢性瘫痪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康复时要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等),因为血压波动可能再次导致脑血管事件影响瘫痪恢复。周围性瘫痪患者若有糖尿病病史,要注意血糖的控制,高血糖不利于周围神经的修复,康复中需监测血糖并配合降糖治疗。
既往有过瘫痪相关治疗史的患者:中枢性瘫痪患者若曾进行过不恰当的康复训练,可能导致异常运动模式固化,再次康复时要重新评估并调整康复方案;周围性瘫痪患者若既往康复效果不佳,要分析原因,如是否神经损伤未完全修复等,重新制定更合适的康复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