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眩晕症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有手法治疗(专业人员操作,调整颈椎恢复平衡)、康复训练(颈部肌肉锻炼和平衡功能训练,增强稳定性、提高平衡能力)、物理因子治疗(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颈椎牵引拉开间隙减轻压迫);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改善微循环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一、非药物治疗
(一)手法治疗
1.适用人群及原理:适用于大多数颈源性眩晕症患者,通过手法调整颈椎关节的位置,恢复颈椎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平衡,减轻对颈部血管、神经的压迫或刺激。例如,颈椎旋转手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颈椎的曲度和椎间关节关系,研究表明适当的手法治疗能改善颈部肌肉紧张及颈椎的稳定性。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导致颈椎力学失衡的患者均有一定作用,如长期伏案工作者颈椎常处于前屈状态,手法可帮助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
2.操作要点:需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或推拿医师进行操作,操作时要根据患者颈椎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暴力。
(二)康复训练
1.颈部肌肉锻炼
适用情况:适用于各年龄段因颈部肌肉力量不足导致颈源性眩晕症的患者,尤其常见于长期缺乏运动或颈部肌肉劳损者。通过锻炼颈部肌肉可以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的异常活动。例如,颈部伸展运动可以锻炼颈后部肌肉,增强其力量,研究显示长期坚持颈部肌肉锻炼有助于改善颈源性眩晕症状。
具体动作:患者取坐位或站位,缓慢将头部向后仰,感受颈后部肌肉的拉伸,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还可进行颈部侧屈运动,向一侧缓慢侧屈头部,感受同侧颈部肌肉的拉伸,两侧交替进行,每次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
2.平衡功能训练
适用人群:对于有眩晕发作导致平衡功能下降的患者适用,包括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颈源性眩晕可能影响患者的平衡能力,通过平衡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平衡协调能力,降低再次眩晕发作的风险。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平衡功能训练有助于预防因眩晕导致的跌倒等意外。
训练方法:可采用站位平衡训练,患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闭目站立,尽量保持身体平衡,开始时可借助椅子等进行保护,逐渐增加难度,如单脚站立等;还可进行平衡垫上的训练,站在平衡垫上进行身体的平衡调整,提高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
(三)物理因子治疗
1.热敷
作用及适用情况:热敷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适用于各年龄段因颈部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导致颈源性眩晕症的患者。例如,对于因寒冷刺激或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导致颈部肌肉紧张的患者,热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操作方法: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对于感觉迟钝的患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合并颈源性眩晕时)要特别注意温度的控制。
2.颈椎牵引
适用人群及原理:适用于颈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狭窄等导致神经血管受压的颈源性眩晕症患者。通过牵引可以拉开颈椎间隙,扩大椎间孔,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和中年患者均可考虑,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颈椎情况来决定牵引的重量和角度等。例如,对于长期低头工作导致颈椎曲度变直的患者,颈椎牵引有助于恢复颈椎曲度。
操作要点: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牵引重量一般从3-5kg开始,逐渐增加,牵引时间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牵引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需立即停止牵引。
二、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颈源性眩晕症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常用药物如改善微循环药物等,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不同患者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药物,例如银杏叶制剂等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对因颈部病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和临床指南。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肝肾功能不全者等使用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必须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因为药物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影响特殊人群的生理状态,如孕妇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代谢排泄受影响易导致药物蓄积中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