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手术-病理分期,包括Ⅰ-Ⅳ期,不同分期有不同肿瘤侵犯范围等特点;还有分型,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Ⅰ型常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较好,预后相对较好,多见于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且常伴代谢综合征表现;Ⅱ型包括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等,分化差、恶性程度高,多见于绝经后女性,预后较差。
一、子宫内膜癌的分期
(一)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手术-病理分期
1.Ⅰ期
ⅠA期: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对于不同年龄、生育情况等因素影响下,此期肿瘤仅在子宫内膜生长,未侵犯肌层等更深部位。例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若发现ⅠA期子宫内膜癌,在充分评估后可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保留生育功能等治疗方式,但基本病变局限于内膜。
ⅠB期:肿瘤浸润肌层深度<1/2。不同年龄患者,肌层浸润情况对预后等有影响,年龄较大患者可能更倾向于更积极的手术等治疗方式,而年轻患者可能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尝试保留生育功能,但需严格评估肌层浸润程度对病情的影响。
ⅠC期:肿瘤浸润肌层深度≥1/2。此期病情相对ⅠA、ⅠB期更严重,对于各年龄段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会更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全身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2.Ⅱ期
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对于不同性别(仅女性会患子宫内膜癌),此期肿瘤侵犯宫颈间质,需要考虑手术范围等的调整,年龄较大患者可能身体耐受性等因素会影响手术及后续治疗的选择。
3.Ⅲ期
ⅢA期:肿瘤侵犯子宫外的盆腔内组织,如侵犯浆膜层和(或)附件(直接蔓延或转移),或阴道受累,或盆腔淋巴结阳性。不同年龄患者,盆腔内组织受累情况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保留部分盆腔功能等,但病情本身已较复杂,需全面评估。
ⅢB期:肿瘤转移至阴道上1/3和(或)盆腔淋巴结转移。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等可能影响身体整体状况,进而影响治疗的耐受性等。
ⅢC期:肿瘤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伴或不伴盆腔淋巴结阳性。此期病情较晚,各年龄段患者的治疗都需要多学科协作,考虑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4.Ⅳ期
ⅣA期: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黏膜。对于各年龄段患者,此期病情严重,治疗难度大,需要综合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的姑息治疗等方案。
ⅣB期: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转移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不同年龄患者,远处转移情况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希望尝试各种治疗手段来延长生存时间,同时要考虑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
二、子宫内膜癌的分型
(一)雌激素依赖型(Ⅰ型)
1.病理特点
常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这类肿瘤分化较好,如高分化或中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较为常见。在不同年龄患者中,例如年轻女性中相对多见,可能与长期无排卵等雌激素持续刺激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分子生物学特点通常是存在PTEN基因突变、微卫星不稳定等情况,预后相对较好。对于有家族史等病史的患者,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因为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等情况,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等。
2.临床特点
多见于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表现。这些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相互影响,例如肥胖患者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等情况,进一步促进雌激素的异常代谢,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
1.病理特点
包括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等。这类肿瘤分化差,恶性程度高。例如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其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等。不同年龄患者中,各型的发病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对于老年患者,这类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发病机制与雌激素的关系不密切,可能与其他基因改变等有关,如p53基因突变等常见于这类肿瘤。
2.临床特点
多见于绝经后女性,预后较差。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身体耐受性等因素,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来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如手术、放疗、化疗等的联合应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