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可通过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环境、避免影响睡眠因素)和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调整、行为治疗,如刺激控制、睡眠限制疗法),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治疗,儿童一般不优先药物治疗,老年人用药物需注意副作用。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教育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例如成年人建议每晚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睡眠-觉醒时间差异。儿童和青少年也应遵循类似原则,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睡眠-觉醒周期趋于稳定。对于有失眠问题的人群,长期规律作息能让大脑和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节奏,提高睡眠质量。
老年人同样需要规律作息,一般建议每天睡眠-觉醒时间相对固定,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睡眠生理功能。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暗淡且温度适宜。对于成年人来说,卧室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过冷或过热都会影响睡眠。儿童的睡眠环境也需注意,避免噪音干扰,可使用耳塞等辅助工具,同时儿童卧室的光线要柔和,避免强光刺激。老年人的睡眠环境同样要注重安静和温度调节,可选择合适的窗帘来阻挡外界光线。
床铺要舒适,床垫的软硬度要适合个人,枕头的高度也应调整至合适位置,以保证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利于入睡。
3.避免影响睡眠的因素
睡前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和大量液体等。成年人若在下午或晚上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茶等,可能会导致失眠,因为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儿童和青少年也应避免在睡前接触含咖啡因的物质,以免影响睡眠。老年人同样要注意,睡前几小时应避免大量饮水,以防夜间频繁起夜干扰睡眠。
另外,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成年人若在睡前进行高强度运动,会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儿童和青少年在睡前适当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等,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老年人睡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可选择温和的伸展运动等,以促进睡眠。
(二)认知行为治疗
1.认知调整
对于失眠患者,要帮助其识别和纠正不良的睡眠认知。例如,有些失眠者过分关注睡眠质量,担心失眠会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后果,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而焦虑又进一步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环。需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睡眠,了解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偶尔的失眠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成年人中这种因过度关注睡眠而导致失眠加重的情况较为常见,通过认知调整可以缓解这种不良循环。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存在对失眠的过度担忧,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认知引导,帮助他们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睡眠问题。老年人可能会因为对年龄相关睡眠变化的错误认知而产生失眠,例如认为年龄大就必然睡眠减少等,纠正这些错误认知有助于改善睡眠。
2.行为治疗
刺激控制疗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如果躺在床上15-20分钟仍不能入睡,就应离开卧室,从事一些单调且安静的活动,直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无论夜间睡眠如何,早晨都要固定时间起床。这种方法对于成年人、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都适用。例如成年人按照刺激控制疗法进行调整,能够让床与睡眠建立更强烈的关联,提高睡眠效率。儿童和青少年遵循刺激控制疗法,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睡眠行为习惯,老年人通过该疗法也能改善睡眠的启动和维持能力。
睡眠限制疗法也是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一种。根据患者的实际睡眠情况,限制其在床上的时间,使其平均睡眠效率提高到85%以上。然后逐渐增加在床上的时间。例如,一位成年人实际每晚平均睡眠4小时,通过睡眠限制疗法先减少其在床上的时间,使其睡眠效率提高,再逐步增加时间,从而改善睡眠质量。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也可以根据各自的睡眠情况应用睡眠限制疗法,但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二、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如果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常用的药物有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不过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使用药物需要特别谨慎,例如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治疗失眠,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