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也叫婴儿苔藓等与昆虫叮咬及超敏反应有关多见于儿童春秋季发病皮疹多在暴露部位为红色风团样丘疹顶端常水疱一般无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继发感染时血常规有改变诊断靠典型表现需与水痘鉴别治疗要注意卫生局部止痒消炎有感染用抗生素等;荨麻疹是过敏性疾病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由多种因素引起各年龄可发病皮疹为风团24小时内消退部分伴血管性水肿重者有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助判感染血清学可查过敏原诊断靠典型风团样皮疹需与血管性水肿等鉴别治疗要找并去除病因抗组胺药是主药严重休克需抢救慢性荨麻疹需长期用药儿童需注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丘疹性荨麻疹
也称为婴儿苔藓或小儿荨麻疹性苔藓、急性单纯性痒疹,主要与昆虫叮咬有关,如螨虫、跳蚤、蚊子等叮咬人体皮肤后,其唾液等引起的超敏反应。多见于儿童,春秋季节多见。
荨麻疹
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可由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等多种因素引起,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
丘疹性荨麻疹
皮疹多发生于暴露部位,如四肢、躯干等。典型皮损为红色风团样丘疹,直径1-2cm,顶端常有小水疱,有的为半球形大疱,内容清,周围无红晕。皮疹常成批出现,散在分布或数个群集,一般无全身症状,自觉瘙痒,搔抓后可引起继发感染。儿童患者搔抓后可能因瘙痒剧烈影响睡眠,且皮肤抓破后易继发细菌感染,若发生在头面部等暴露部位,家长需格外注意护理。
荨麻疹
皮疹表现为风团,大小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白色或皮色,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此起彼伏。部分患者可伴有血管性水肿,如眼睑、口唇等部位的肿胀。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累及呼吸道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荨麻疹可能更易因感染等因素诱发,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是否有呼吸道受累等表现;成年患者则可能因接触特定过敏原发病,需注意回顾近期接触史等。
三、实验室检查
丘疹性荨麻疹
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若有继发感染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荨麻疹
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因素,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血清学检查可检测过敏原,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过敏原,指导患者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但儿童进行过敏原检测时需考虑其皮肤反应的特殊性,操作需谨慎。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好发于儿童,春秋季发病,皮疹为风团样丘疹、顶端有水疱等特点,一般不难诊断。需与水痘等疾病鉴别,水痘除了有皮疹外,还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特点为同时存在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且皮疹分布以躯干为主等可资鉴别。
荨麻疹
主要根据典型的风团样皮疹,24小时内消退等特点诊断。需与血管性水肿、丘疹性紫癜性手套和短袜样综合征等疾病鉴别。血管性水肿主要表现为皮肤深层的水肿,界限不清,而荨麻疹主要是皮肤表层的风团;丘疹性紫癜性手套和短袜样综合征有手套和短袜样分布的紫癜性斑丘疹等特点,可与荨麻疹鉴别。
五、治疗原则
丘疹性荨麻疹
首先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消灭臭虫、跳蚤、虱子等昆虫。局部治疗以止痒、消炎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如患儿皮肤瘙痒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准确选择合适剂型和剂量的抗组胺药。若有继发感染,可外用抗生素软膏或口服抗生素。
荨麻疹
首先要寻找并去除病因,避免接触过敏原等。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主要药物,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儿童一般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因其嗜睡等副作用相对较轻。病情严重出现休克等表现时,需立即抢救,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对于慢性荨麻疹,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抗组胺药物治疗,且需注意药物的长期安全性,儿童长期用药需监测生长发育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