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水肿常见原因有血管源性、细胞毒性、间质性、渗透压性等,不同人群脑水肿特点不同,儿童与先天发育异常、感染等有关且进展快,成年人与脑外伤、脑出血、肿瘤等有关,老年人多有脑血管病基础且代偿弱影响大,相关检查有头颅CT、MRI可查病变范围程度,腰椎穿刺可测颅内压及助查病因,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儿童治疗要控液体量、选药及观察反应,老年人治疗要注意肝肾功能、缓慢调颅内压并兼顾基础病。
脑部水肿即脑水肿,是指脑内水分增加、导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现象,是脑组织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常见原因如下:
血管源性脑水肿:多因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等引起血-脑屏障破坏,使得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漏出,水分积聚在细胞外间隙所致。例如脑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周围的脑组织会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肿瘤压迫周围血管,破坏血-脑屏障,进而引发水肿。
细胞毒性脑水肿:常见于脑缺血缺氧、中毒等情况。如脑缺血时,细胞能量代谢障碍,钠-钾泵功能失调,钠离子在细胞内潴留,导致细胞内水肿。一氧化碳中毒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氧气的运输和利用,也会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使脑细胞内水分增多,细胞肿胀。
间质性脑水肿:多见于阻塞性脑积水时。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脑室系统内压力增高,脑脊液经室管膜渗透到脑室周围的脑间质中,从而引起间质性脑水肿。比如第四脑室肿瘤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就可能引发间质性脑水肿。
渗透压性脑水肿:当血浆渗透压明显降低时,水分会进入脑内引起脑水肿。例如快速纠正低钠血症时,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脑内渗透压不能迅速调整,就可能出现渗透压性脑水肿。
不同人群脑水肿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儿童:儿童发生脑水肿的原因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感染等有关。如小儿颅内感染时,病原体感染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脑血管通透性改变,容易出现脑水肿。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在一些疾病状态下更易发生脑水肿,且儿童脑水肿进展可能较快,需要密切监测。
成年人:成年人常见的原因如脑外伤、脑出血等。长期高血压的成年人,脑血管弹性差,发生脑出血的风险较高,进而容易引发脑水肿。另外,脑部肿瘤也是成年人常见的导致脑水肿的原因,不同部位的肿瘤引发脑水肿的机制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老年人:老年人多有脑血管病基础,如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弹性减退等。在发生脑梗死或脑出血时,更容易出现脑水肿。老年人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脑水肿可能会对脑功能产生更严重的影响,且恢复相对较慢。
脑水肿的相关检查及意义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快速发现脑部是否有出血、肿瘤等病变,还能初步判断脑水肿的范围和程度。例如脑梗死早期,头颅CT可能显示局部脑组织密度减低,提示有脑水肿的可能。
头颅MRI:对脑水肿的检测比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病变。通过MRI可以清晰显示脑组织的水肿情况,对于一些早期的缺血性病变导致的脑水肿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比如在脑缺血的超早期,MRI就可以发现脑内水分子的变化,提示脑水肿的发生。
腰椎穿刺:可以测定颅内压,同时通过脑脊液的检查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等导致脑水肿的因素。但对于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患者,要谨慎进行腰椎穿刺,防止诱发脑疝。
脑水肿的治疗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般治疗:对于脑水肿患者,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氧供。对于有颅内压增高表现的患者,要抬高床头,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病因治疗:针对引起脑水肿的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如果是脑肿瘤引起的,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等治疗;如果是脑缺血缺氧导致的,需要改善脑供血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脑水肿治疗时,要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液体平衡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脑水肿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在降低颅内压等治疗过程中,要缓慢调整,防止颅内压骤降对脑血流灌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脑水肿的同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