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昏迷紧急处理与转运需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并尽快转运就医,医院内有一般支持治疗、脑梗死相关治疗、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不同人群有特殊考虑,儿童需谨慎选药并注重儿科安全护理,老年要兼顾基础疾病治疗和关注相关情况,女性要考虑生理特点和心理关怀,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史对病情的影响。
保持呼吸道通畅:若脑梗死昏迷患者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道导致窒息。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及时清理口腔异物,并可考虑放置口咽通气管或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以保证气道通畅。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呼吸微弱或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需立即给予吸氧等处理。同时要注意维持患者的血压在合适范围,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都可能对患者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尽快转运就医:在进行初步紧急处理后,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因为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非常关键,尽早到达医院能为后续的溶栓等治疗争取时间。
医院内的救治措施
一般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出入量、电解质情况等,合理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保证患者体内环境稳定。例如,对于摄入不足的患者,需要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足够的水分、葡萄糖、电解质等,以满足机体代谢需求。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可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防止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影响身体恢复。
脑梗死相关治疗
溶栓治疗:如果患者符合溶栓治疗的指征(发病时间在一定时间窗内,如静脉溶栓一般是发病4.5小时内,动脉溶栓时间窗可能稍宽),且无溶栓禁忌证,可考虑进行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改善脑循环治疗: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扩张脑血管的药物等,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缺血损伤。
神经保护治疗:应用一些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神经细胞的损害。
控制脑水肿:对于有明显脑水肿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肺部感染:昏迷患者由于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容易发生误吸导致肺部感染。在医院内要注意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但需根据痰培养等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昏迷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通过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使用气压治疗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发生深静脉血栓,可能需要进行抗凝等相应治疗。
压疮: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容易发生压疮。要定时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预防压疮。一旦发生压疮,要根据压疮的分期进行相应的创面处理。
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儿童脑梗死昏迷: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昏迷需要特别重视。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治疗上,要更加谨慎,药物选择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在护理方面,要更加注重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肢体活动的护理要轻柔,防止造成二次损伤等。
老年脑梗死昏迷:老年人脑梗死昏迷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这些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血糖的控制,既要避免低血糖,又要防止高血糖加重脑梗死病情。在护理上,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皮肤、二便等情况,防止出现相关并发症。
女性脑梗死昏迷:女性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中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女性内分泌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在沟通和护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因为昏迷患者的家属可能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女性家属可能在情绪调节等方面有一些特殊需求。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昏迷不醒的情况,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史对当前病情的影响以及当前病情对基础病史的影响。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生脑梗死昏迷时,血压的控制要更加谨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降压药物的使用,既要保证脑灌注,又要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