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是神经系统受损致身体部分或全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病因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肌肉本身病变(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按部位分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按神经损伤部位分中枢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和周围性(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等)瘫痪,诊断靠病史采集、神经查体及辅助检查(影像学、电生理),治疗含病因治疗和康复治疗(物理、作业、康复训练),特殊人群中儿童需早期评估干预,老年人防并发症且渐增训练强度,有基础病史者遵规范处理。
一、瘫痪的定义
瘫痪是指由于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身体部分或全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的病理状态,可表现为肌肉无力、不能自主运动或运动功能减退等。
二、病因分类
(一)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1.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因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影响神经传导通路,可引发相应部位的瘫痪。2.颅脑外伤:头部受外力撞击等导致脑实质损伤,累及运动相关神经结构时可致瘫痪。3.脊髓损伤:车祸、高处坠落等致脊髓受损,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的截瘫或四肢瘫。4.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运动神经元病,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等,逐步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及瘫痪。
(二)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1.格林-巴利综合征: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炎症性疾病,可导致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2.多发性神经炎:多种原因(如中毒、营养缺乏等)引起的周围神经多发性损害,出现肢体远端对称性瘫痪等表现。
(三)肌肉本身病变
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萎缩,最终导致瘫痪。
三、临床表现与分类
(一)按瘫痪部位分类
1.单瘫:单一肢体的瘫痪,常见于大脑皮质运动区病变。2.偏瘫:一侧上下肢的瘫痪,多由脑出血、脑梗死等脑部单侧病变引起。3.截瘫:双下肢的瘫痪,常因脊髓胸段或腰段损伤所致。4.四肢瘫:四肢均出现瘫痪,可见于高颈段脊髓损伤、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二)按神经损伤部位分类
1.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肌肉无明显萎缩,瘫痪肌肉以肌群为主。2.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肌肉明显萎缩,瘫痪肌肉以肌群或个别肌束为主。
四、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发病过程、诱因(如是否有外伤、感染、既往基础疾病等)、症状演变情况等。
(二)神经系统查体
观察肌肉力量、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等情况,初步判断瘫痪类型及神经损伤部位。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协助诊断脑血管疾病、颅脑肿瘤等;脊髓MRI有助于发现脊髓病变。2.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可评估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有助于判断周围神经病变。
五、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瘫痪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卒中患者需改善脑循环、控制血压等;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可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等。
(二)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通过电刺激、运动疗法等促进肌肉功能恢复,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2.作业治疗: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等。3.康复训练:根据瘫痪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逐步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瘫痪可能与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等有关,需早期进行康复评估和干预,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适合儿童的康复训练方式,注重保护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状态。
(二)老年人
老年人瘫痪常见于脑卒中、帕金森病等,需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康复过程中需考虑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并关注其心理健康,给予情感支持。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者出现瘫痪复发时,需及时就医,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自行随意用药,严格按照病因治疗和康复治疗的规范流程进行处理,最大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