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临床表现有典型和重症表现,可通过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带状疱疹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病毒治疗,预防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有相应水痘情况。
传染源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接触病毒后90%以上会发病。6个月以下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发病较少,儿童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部分病毒会潜伏在体内,成年后当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引发带状疱疹。
水痘的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21天,平均14天。
前驱期:婴幼儿患者前驱期症状常不明显或较轻,年长儿童及成人可出现低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持续1-2天后进入出疹期。
出疹期:皮疹首先见于头皮、面部或躯干,呈向心性分布,先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单房性,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疱疹壁薄易破,2-3天开始干枯结痂,痂脱后一般不留瘢痕。皮疹分批出现,所以病程中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重症表现
成人水痘:症状往往比儿童严重,表现为高热、皮疹多且大,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等。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情重,皮疹可呈大疱型、出血性,易并发肺炎、脑炎等,病死率较高。
水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接触过水痘患者)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皮疹的特征(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结痂)一般即可诊断。
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疱疹刮片找多核巨细胞、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抗体)等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婴幼儿,皮疹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有小水疱,无红晕,痒感明显,不结痂。
带状疱疹:多发生在成人,皮疹沿神经走行呈单侧分布,数目较少,不超过身体中线,有神经痛。
水痘的治疗
一般治疗
隔离患者: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一般需隔离2周左右,避免交叉感染。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疱疹破溃时可涂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
对症处理: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体温超过38.5℃且无禁忌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但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引发瑞氏综合征。
抗病毒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重症水痘患者或有并发症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在发病后24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水痘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治疗,是预防水痘的重要措施。
对于与水痘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应观察3周,若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对患者居住过的房间可进行空气消毒,患者的衣物、玩具等可采用暴晒、煮沸等方式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水痘疫苗接种后保护率高,可有效降低水痘的发病率和重症发生率。接种对象主要是12月龄-12周岁的儿童,可接种1剂次;13周岁及以上的易感人群可接种2剂次,间隔6-10周。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接种疫苗的易感人群,接触水痘患者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
特殊人群的水痘情况
儿童
婴幼儿水痘:症状相对较轻,但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可能出现并发症。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因搔抓导致感染,家长要防止儿童过度搔抓皮疹。
学龄儿童:水痘具有一定传染性,患病期间应避免上学,在家隔离休息,同时要注意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
孕妇
孕妇感染水痘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尤其是在妊娠早期感染。如果孕妇接触了水痘患者,应及时就医,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免疫功能低下者
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水痘后病情重,易发展为重症水痘,应尽量避免接触水痘患者,一旦接触需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且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