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有避免触发因素(通过记录日记识别触发因素并调节环境)和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预防性用药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钙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儿童、孕妇、老年偏头痛患者治疗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避免触发因素
1.了解自身触发因素:不同患者偏头痛的触发因素可能不同,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某些食物(如奶酪、巧克力、含亚硝酸盐的肉类等)、特定的气味、强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或过多、应激状态等。患者需要通过记录偏头痛日记来逐渐识别自己的触发因素,例如详细记录每次偏头痛发作前的饮食、活动、环境等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避免接触这些触发因素。
2.环境调节:对于因强光触发偏头痛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处于强光环境下,在光线强烈时可佩戴墨镜。对于因噪声触发的患者,可营造相对安静的休息环境。
(二)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预防偏头痛非常重要。成年人一般需要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时间会更长,例如学龄前儿童需要10-13小时,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患者应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和睡眠不规律,以维持正常的生物钟,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
2.适度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有助于预防偏头痛,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但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和减轻头痛症状,但要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的把握,对于有偏头痛病史且运动后容易诱发头痛的患者,需要调整运动方案。
二、药物治疗方法
(一)急性发作期用药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发挥镇痛作用。布洛芬对于轻至中度的偏头痛急性发作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减轻疼痛。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NSAIDs可能会增加胃肠道不适的风险,如胃溃疡、胃出血等,需要谨慎使用。
2.曲坦类药物:例如舒马曲坦等。曲坦类药物是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通过选择性激动脑血管平滑肌的5-HT?B/1D受体,引起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从而缓解偏头痛发作。这类药物对于中重度偏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较好,但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如存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情况时,使用曲坦类药物需要评估心血管风险,因为可能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心电图改变、血压升高等。
(二)预防性用药
1.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减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性,降低心输出量和血压,从而预防偏头痛发作。对于有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普萘洛尔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则禁忌使用,因为它可能会诱发支气管痉挛。
2.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等。丙戊酸用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调节γ-氨基丁酸(GABA)的代谢有关。丙戊酸对于有偏头痛合并癫痫发作风险或者其他类型头痛的患者可能是一个选择,但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肝功能,因为它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异常,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使用需要更加谨慎,要权衡利弊。
3.钙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等。氟桂利嗪通过阻滞钙通道,防止钙超载而起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同时还能减轻血管痉挛。对于有偏头痛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使用氟桂利嗪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嗜睡、体重增加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偏头痛患者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生活方式调整等。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应选择安全性相对较高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孕妇偏头痛患者的治疗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许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若必须使用药物,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老年偏头痛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