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病因多样,包括内耳前庭系统病变(如BPPV、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后循环缺血、小脑梗死、多发性硬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危象、低血糖症、贫血)及精神心理因素(如PPPD、惊恐障碍),不同病因有不同特征、高发人群、诊断及治疗方式,特殊人群需注意用药及职业安全,所有患者应避免突然体位变动,发作时就近坐下防跌倒。
一、内耳前庭系统病变引发的眩晕症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该病占前庭性眩晕的17%~30%,主要因耳石颗粒脱落至半规管,刺激毛细胞引发短暂性旋转性眩晕。典型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动时突发数秒至数十秒的眩晕,伴眼球震颤。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1.5~2倍,50岁以上人群更易发病。诊断依赖Dix-Hallpike试验,治疗以耳石复位术为主,有效率达85%~90%。
2.梅尼埃病
以膜迷路积水为病理特征,年发病率约15/10万。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持续20分钟至12小时)、波动性听力损失、耳鸣及耳胀满感。30~50岁人群高发,女性略多于男性。甘油试验阳性率约60%,确诊需结合听力学检查及内耳MRI。治疗包括低盐饮食、倍他司汀及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
3.前庭神经炎
病毒或免疫介导的前庭神经节炎症,年发病率约3.5/10万。急性起病的持续性眩晕(持续数天至数周),伴自发性眼球震颤及平衡障碍。20~40岁人群高发,男性略多。头颅MRI可排除中枢病变,治疗以短期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及前庭康复训练为主。
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眩晕症
1.后循环缺血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发,占中枢性眩晕的20%~30%。表现为突发性眩晕伴复视、构音障碍、肢体无力等脑干症状。65岁以上老年人占发病群体的75%,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风险增加3~5倍。诊断需结合DWI序列MR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治疗以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及控制血管危险因素为主。
2.小脑梗死
占后循环梗死的10%~15%,典型表现为剧烈眩晕、共济失调及眼球运动障碍。45岁以上人群高发,男性多于女性。CT平扫在发病24小时内可能阴性,需紧急行MRI检查。溶栓治疗时间窗为发病4.5小时内,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3.多发性硬化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年发病率约5/10万。眩晕多为发作性,伴肢体麻木、视力障碍等。20~40岁女性高发,脑脊液寡克隆带阳性率约90%。确诊依赖MRI显示脑白质脱髓鞘病灶,治疗以干扰素β或醋酸格拉替雷为主。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的眩晕症
1.高血压危象
血压急剧升高(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20mmHg)导致脑灌注异常,引发眩晕伴头痛、恶心、视物模糊。50岁以上人群高发,未规律服药者风险增加4倍。治疗需静脉使用硝普钠或乌拉地尔,目标血压2小时内下降不超过25%。
2.低血糖症
血糖<2.8mmol/L时,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引发眩晕、出汗、心悸。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者风险增加3倍。治疗需立即口服15g葡萄糖,15分钟后复测血糖。
3.贫血
血红蛋白<90g/L时,脑组织缺氧导致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育龄期女性因月经失血高发,缺铁性贫血占60%~70%。治疗需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及维生素C,同时查找失血原因。
四、精神心理因素诱发的眩晕症
1.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
慢性非旋转性眩晕,持续3个月以上,与直立姿势、复杂视觉环境或运动刺激相关。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焦虑障碍共病率达60%~80%。诊断依赖病史采集及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治疗以认知行为疗法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为主。
2.惊恐障碍
突发强烈恐惧伴眩晕、心悸、出汗,10分钟内达高峰。18~35岁人群高发,女性多于男性。诊断需符合DSM-5标准,治疗以苯二氮?类药物(如阿普唑仑)短期使用及心理治疗为主。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需警惕多重用药导致的药源性眩晕,尤其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癫痫药时;孕妇需避免使用前庭抑制剂,优先选择前庭康复训练;儿童BPPV发病率低,但需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驾驶员等需保持平衡的职业人群,发病期间应暂停工作。所有患者均应避免突然体位变动,保持环境光线充足,发作时就近坐下防止跌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