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要咬棉球30-40分钟止血,24小时内不刷牙漱口,吃温凉松软食物,24小时内可冷敷,观察出血情况,拔牙禁忌症包括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血液、糖尿、肝肾疾病等)、口腔局部急性炎症期、月经期和妊娠期、恶性肿瘤患者等需依情况谨慎处理。
一、拔牙之后的注意事项
1.咬棉球:拔牙后医生会让患者咬棉球,一般咬30-40分钟后吐出,其作用是压迫止血,这是为了让拔牙创口尽快形成血凝块,血凝块对创口愈合至关重要。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在旁边看护,确保棉球咬的时间合适,避免儿童过早吐出棉球导致出血不止。
2.创口护理
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拔牙后的创口在24小时内血凝块还不稳定,刷牙漱口可能会导致血凝块脱落,引起出血甚至干槽症等并发症。例如,成年人拔牙后24小时内一定要严格遵守,儿童同样如此,家长要监督儿童避免刷牙漱口行为。
饮食注意:拔牙后宜吃温凉、松软的食物,避免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过热食物会使血管扩张,增加出血风险;过硬食物可能会摩擦创口,影响愈合。比如可以吃软面条、鸡蛋羹等。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软烂食物,并且要控制进食量,避免因咀嚼过多刺激创口。
3.缓解疼痛与肿胀
冷敷:拔牙后24小时内可进行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面部拔牙侧,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冷敷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皮肤。
疼痛管理:如果疼痛较为明显,成年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来缓解疼痛,但儿童一般不建议自行服用药物,可通过冷敷等物理方式缓解,若疼痛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4.观察出血情况:拔牙后轻微渗血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大量出血,如唾液中持续有较多鲜血流出,甚至形成血肿,要及时就医处理。对于儿童,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口腔内情况,若发现异常出血表现要立即带儿童就诊。
二、拔牙的禁忌症
1.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严重的高血压(血压高于180/110mmHg)患者,拔牙时可能因疼痛、紧张等因素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引发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冠心病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个月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期等情况下不宜拔牙;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患者,若处于疾病活动期,拔牙可能导致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感染性并发症,需在病情稳定且医生评估后谨慎拔牙。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拔牙前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儿童相对较少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问题等,也需遵循医生评估。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这类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拔牙后极易出血不止。白血病患者还可能因机体抵抗力低下,增加创口感染风险。儿童若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拔牙需极其谨慎,必须在血液科等多学科会诊评估后进行。
糖尿病: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拔牙后感染风险增加,且创口愈合不佳。一般要求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低于8.88mmol/L(160mg/dl)左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拔牙,同时要预防感染。儿童糖尿病患者同样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后,经医生评估再决定是否拔牙。
肝肾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凝血功能障碍,且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功能下降;严重肾脏疾病(如肾功能衰竭)患者,机体的代谢和解毒功能异常,拔牙后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对于患有肝肾疾病的成年人和儿童,拔牙前都需要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病情决定是否拔牙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口腔局部急性炎症期:如急性化脓性牙髓炎、急性冠周炎等,此时拔牙容易导致炎症扩散,加重病情。儿童口腔局部有急性炎症时,同样要避免拔牙,需先控制炎症后再考虑拔牙。
3.月经期和妊娠期
月经期:女性月经期凝血功能会有所改变,拔牙可能导致出血较多,且经期女性抵抗力相对较低,拔牙后感染风险增加,所以一般建议女性避开月经期拔牙。
妊娠期:妊娠前3个月拔牙可能引起流产,妊娠后3个月拔牙可能引起早产,所以妊娠期拔牙需非常谨慎,必须在病情需要且经过充分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儿童不存在妊娠期情况。
4.恶性肿瘤患者:拔牙可能导致肿瘤细胞扩散,所以正在进行放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以及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患者,一般不宜拔牙。儿童恶性肿瘤相对较少,但如果有相关情况也需遵循肿瘤治疗的相关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