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即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发病机制与高血压相关致血管病变破裂、血管畸形及血液病、抗凝溶栓治疗、脑淀粉样血管病等有关,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及不同部位出血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诊断靠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降颅压、调控血压、手术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需控制血压、健康生活、治疗基础疾病,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发病机制
1.高血压相关: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引发脑出血,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这类人群因血压控制不佳,血管承受压力较大,易出现血管破裂情况。
2.血管畸形:如脑动静脉畸形等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情况,血管结构异常,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年轻人中因血管畸形导致脑出血的情况也有一定比例,其发病与先天血管发育缺陷有关。
3.其他因素: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抗凝或溶栓治疗、脑淀粉样血管病等也可引起脑出血,血液病患者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出血倾向;接受抗凝或溶栓治疗的患者,凝血机制被干扰,增加了出血风险;脑淀粉样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血管壁有淀粉样物质沉积,导致血管脆性增加,易发生破裂出血。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头痛较为剧烈,是因为脑出血后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等结构引起,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
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出血部位不同,症状有所差异,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三偏”症状;脑叶出血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脑干出血病情往往较重,可出现交叉性瘫痪、意识障碍、呼吸循环功能紊乱等;小脑出血可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可迅速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等,表现为高密度影。
头颅MRI:对于脑出血的早期诊断、发现脑血管畸形等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脑出血的病因鉴别等方面有帮助,但在急性期一般先进行头颅CT检查。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
2.降低颅内压:常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脑水肿,但需要注意监测肾功能等指标,避免引起肾功能损害。
3.调控血压:一般认为当收缩压大于20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需要降压治疗,应平稳降压,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降压药物可选用拉贝洛尔等。
4.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大量脑出血、脑疝形成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等。
五、预后情况
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出血量较小、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能恢复较好的神经功能;而出血量较大、重要功能区出血等情况,预后往往较差,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危及生命。
六、预防措施
1.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但不低于130/80mmHg,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激动等导致血压波动的情况。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脂肪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钾、镁等元素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等,但要注意运动适度,避免剧烈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
3.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血液病、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可能引起脑出血的基础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更易发生脑出血,要尤其注意监测和控制血压等;有家族脑血管畸形等遗传倾向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儿童相对较少发生脑出血,但如果有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情况,也需要密切关注,一旦出现头痛、呕吐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