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病因多样,包括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脑部疾病(如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心理因素、药物副作用等。耳部疾病中梅尼埃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等有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耳石脱离等有关,前庭神经炎常因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脑部疾病里后循环缺血与血管病变等相关,小脑或脑干出血或梗死起病急,颅内肿瘤压迫前庭神经等结构;全身性疾病中低血压、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可引发眩晕;精神心理因素及药物副作用也可导致眩晕。
一、耳部疾病相关
1.梅尼埃病: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影响内耳的平衡感知功能,导致眩晕发作。这种疾病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患者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且发作有一定的波动性,可能与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诱发相关。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的内淋巴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半规管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这种情况可见于各个年龄段,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可能与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如中耳炎、前庭神经炎等)等有关。
3.前庭神经炎:常因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所致。患者在前驱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剧烈眩晕,多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无耳鸣、听力下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相对多见,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起病较急。
二、脑部疾病相关
1.脑血管疾病
后循环缺血: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血液,当后循环发生缺血时,可引起眩晕症状。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血管硬化、狭窄等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患者除了眩晕外,还可能伴有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
小脑、脑干出血或梗死:小脑主要负责维持身体平衡,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的生命中枢和与平衡相关的神经结构。小脑或脑干的出血或梗死会直接影响平衡功能,导致眩晕。这类疾病起病较急,症状相对严重,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患者除眩晕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呕吐、肢体瘫痪等症状。
2.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等,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前庭神经及相关结构,可引起眩晕。听神经瘤多见于成年人,早期可能仅有单侧耳鸣、听力下降,逐渐发展出现眩晕等症状,肿瘤较大时还会压迫周围神经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
1.心血管疾病
低血压:当血压突然下降时,脑部供血不足可引起眩晕。体质较弱的人群、老年人在体位突然改变时(如从卧位突然站起)容易发生低血压性眩晕,患者可伴有眼前发黑等症状。
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出现眩晕症状,尤其是血压波动较大时。高血压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血压长期升高会导致血管硬化等改变,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从而引发眩晕,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心慌等症状。
2.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长期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影响前庭神经的功能,导致眩晕。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病情迁延,更易出现此类并发症,多见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眩晕可作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种表现,常伴有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
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还是减退,都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眩晕。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则可能出现乏力、畏寒、黏液性水肿等表现,同时伴有眩晕。
四、其他因素
1.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引发眩晕,这类情况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尤其在生活压力较大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患者除眩晕外,常伴有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方面的症状,通过心理疏导等干预可能对眩晕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眩晕的副作用,如一些降压药、抗癫痫药等。不同药物引起眩晕的机制不同,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眩晕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与药物相关,以便调整用药方案,这类情况在正在服用相关药物的人群中需要关注,尤其老年人用药时更应谨慎,因为老年人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