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疗机构中褥疮发生率约2%-11%,长期护理机构中可达10%-25%;我国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褥疮发生率1.4%-10.9%,老年护理院等机构更高。不同人群有不同发病特点,老年、儿童、特定基础疾病人群易发病。压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湿、营养是发病相关因素。发病分淤血红润期(可逆,解除压力可恢复)、炎性浸润期(紫红、水疱、易破溃、疼痛加剧)、浅度溃疡期(浅表溃疡、渗出液、感染后有脓液)、坏死溃疡期(坏死组织黑、分泌物多、有臭味、可致败血症)。
全球医疗机构中褥疮发生率约2%-11%,长期护理机构中可达10%-25%;我国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褥疮发生率1.4%-10.9%,老年护理院等机构更高。不同人群有不同发病特点,老年、儿童、特定基础疾病人群易发病。压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湿、营养是发病相关因素。发病分淤血红润期(可逆,解除压力可恢复)、炎性浸润期(紫红、水疱、易破溃、疼痛加剧)、浅度溃疡期(浅表溃疡、渗出液、感染后有脓液)、坏死溃疡期(坏死组织黑、分泌物多、有臭味、可致败血症)
我国情况:在我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褥疮的发病也受到关注。在综合性医院中,住院患者褥疮的发生率约为1.4%-10.9%,而在老年护理院等机构中,发生率相对更高。这与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且部分老年人存在行动不便、基础疾病多等情况相关,比如一些患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导致长期卧床的老年人,褥疮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不同人群的褥疮发病特点
老年人群:老年人皮肤变薄、弹性降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且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和神经功能,使得皮肤的营养供应和感觉功能受损;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导致行动不便、长期卧床,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老年人成为褥疮的高发人群。而且老年人一旦发生褥疮,愈合相对困难,感染风险也较高。
儿童人群:儿童发生褥疮相对较少,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比如长期使用固定装置(如石膏固定)的儿童,局部皮肤会因受压时间过长而发生褥疮,此外,严重烧伤儿童由于皮肤完整性受损,加上长期卧床等情况,也存在一定的褥疮发病风险。儿童发生褥疮时,由于其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关注局部皮肤的变化,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特定基础疾病人群:患有脊髓损伤导致截瘫的人群,由于身体局部长期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皮肤长时间受压且汗液、尿液等刺激,褥疮发病风险极高,且一旦发生,进展往往较快。还有长期卧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等,身体状况较差,营养状况可能不佳,皮肤抵抗力低下,也是褥疮的高发人群。
褥疮发病的相关因素
压力因素:持续的压力是导致褥疮的重要因素。例如,身体局部长期受到超过毛细血管压的压力时,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使得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褥疮。常见的情况如长时间卧床、坐轮椅时局部受压等。
摩擦力和剪切力因素:摩擦力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剪切力则会导致血管拉伸扭曲,影响局部血液供应。比如患者在床上被拖拉时,皮肤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力会损伤皮肤;患者半卧位时,身体下滑产生的剪切力会影响背部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加褥疮发病风险。
潮湿因素:汗液、尿液、伤口渗出液等会使皮肤处于潮湿状态,皮肤耐受性下降,容易发生浸渍、糜烂,从而增加褥疮发病几率。例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如果不能及时清洁皮肤,局部皮肤很容易受到刺激而发生褥疮。
营养因素:营养不良会导致皮肤组织修复能力下降,蛋白质-热量不足时,皮肤容易出现萎缩、干燥,免疫力低下,增加褥疮发生的可能性。比如一些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由于机体消耗大,营养摄入不足,褥疮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褥疮发病的阶段性表现
淤血红润期: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皮肤完整性未被破坏,是可逆性改变。如果此时解除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可恢复正常。例如,长期卧床患者局部受压部位出现红斑,皮肤温度稍高,有压痛。
炎性浸润期:受压部位呈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皮肤因水肿而变薄,可出现水疱,水疱极易破溃,破溃后表皮脱落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患者疼痛加剧。
浅度溃疡期:表皮水疱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创面有黄色渗出液,感染后表面有脓液覆盖,浅层组织坏死,溃疡累及真皮层和肌肉层。
坏死溃疡期: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可向周围及深部扩展,可达骨骼,甚至引起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