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是常见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症状多样,包括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累及,部位有别,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全身症状(发热可为低热或不规则热,盗汗是夜间大量出汗,消瘦是体重短期内下降超10%)、结外器官受累症状(胃肠道受累有腹痛等多种症状,儿童、女性等表现有差异;骨髓受累致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相关症状,不同人群需警惕),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诊断及治疗。
淋巴结肿大
特点:通常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累及全身淋巴结,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较为常见。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韧,早期可活动,随着病情进展可能相互融合。在儿童患者中,也可能出现颈部或其他部位淋巴结的无痛性肿大,由于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身体出现的异常包块情况。对于女性患者,腋窝淋巴结肿大可能会因穿着紧身衣物等情况被忽视,而男性患者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可能在日常活动中有所察觉。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经常熬夜、缺乏运动等人群,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患滤泡性淋巴瘤时淋巴结肿大症状可能相对更易被发现,但这并非绝对的防护因素。有淋巴瘤家族病史的人群,出现淋巴结肿大时需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检查。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可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左右,也可能为不规则发热。发热原因与肿瘤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等有关。儿童患者发热时可能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表现,需要与普通感冒等常见疾病引起的发热相鉴别。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出现发热时,需综合考虑滤泡性淋巴瘤等疾病的可能性。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本身免疫力受影响,出现发热症状时更应及时排查病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发热合并淋巴结肿大时,需谨慎区分是原发病活动还是滤泡性淋巴瘤等新发病变引起。
盗汗:患者夜间睡眠时可出现大量出汗,导致睡衣、被褥湿透。这是由于肿瘤细胞代谢活跃,机体消耗增加,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儿童盗汗可能表现为夜间睡眠中衣物被汗水浸湿,家长要注意及时更换,避免孩子因出汗后着凉。女性患者盗汗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自身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恢复,需要关注休息环境的调节。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压力过大的人群,本身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出现盗汗症状时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有内分泌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盗汗合并淋巴结肿大时,需考虑是否与滤泡性淋巴瘤等情况相关。
消瘦:患者会出现体重逐渐下降,短期内体重可减轻10%以上。这是因为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患者可能伴有食欲减退等情况。儿童消瘦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身高、体重增长情况。女性患者消瘦可能会影响自身的体态和心理健康,需要在关注病情的同时注重营养的合理补充。长期营养不良、饮食不均衡的人群,患滤泡性淋巴瘤时消瘦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营养支持。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消瘦合并淋巴结肿大时,要警惕滤泡性淋巴瘤等新的病变。
结外器官受累症状
胃肠道受累: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若胃肠道受累,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腹部不适等,容易被家长忽视为普通的胃肠功能紊乱。女性患者胃肠道受累时,可能会因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对胃肠道症状的判断,比如在月经前后胃肠道症状可能会有变化,需要仔细甄别。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如经常吃辛辣、油腻食物的人群,胃肠道功能本就相对较弱,出现胃肠道相关症状时更应警惕滤泡性淋巴瘤的可能。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胃肠道症状加重或改变时,需考虑滤泡性淋巴瘤等病变的可能。
骨髓受累:可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儿童骨髓受累时,贫血可能会影响其活动耐力,表现为活动后气促等,需要及时进行血液检查来明确病因。女性患者骨髓受累出现出血症状时,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皮肤瘀斑等情况,要注意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相鉴别。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的人群,骨髓受累的风险相对较高,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需高度重视。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骨髓相关症状变化时,要考虑滤泡性淋巴瘤等新病变的可能。
滤泡性淋巴瘤的症状因个体差异可能有所不同,当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淋巴结活检、骨髓穿刺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