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由前庭系统性疾病和非前庭系统性疾病引起。前庭系统性疾病中的梅尼埃病是特发性内耳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耳石脱落后头位变化诱发短暂眩晕;前庭神经元炎常因病毒感染起病急伴持续性眩晕。非前庭系统性疾病中的颈椎病因颈椎退变压迫致眩晕且与颈部活动姿势有关;高血压因血压升高影响供血致眩晕伴头痛等;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多在安静或睡眠发病伴肢体等症状,出血性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伴头痛等;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眼压升高可致眩晕伴眼痛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型感冒有感冒及胃肠不适表现,肠梗阻因肠道梗阻致眩晕伴腹痛等。
一、前庭系统性疾病
1.梅尼埃病
发病机制: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多见,性别差异不显著,常呈反复发作性,发作时多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发作与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相关,有家族聚集性的可能。
表现:突发的旋转性眩晕,常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同时伴有频繁呕吐,眩晕发作前或发作中多有耳鸣,初期多为单侧听力下降,随着病情进展可累及双侧。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发病机制:由于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耳石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内淋巴流动,引发前庭反应。
人群特点: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可能与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如中耳炎、内耳手术等)、内耳供血不足等有关,头位变化是主要诱因。
表现: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短暂的眩晕,通常不超过1分钟,可伴有恶心、呕吐,眩晕发作与头位变动相关,如从卧位坐起、卧位翻身等。
3.前庭神经元炎
发病机制:可能是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元,导致前庭功能障碍。
人群特点:多见于成年人,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无明显性别差异,起病较急,常突然出现眩晕,多为持续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和听力下降。
二、非前庭系统性疾病
1.颈椎病
发病机制:颈椎退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压迫颈部椎动脉或神经根,影响脑部供血或神经传导,导致眩晕。
人群特点: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人群,中老年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与长期不良姿势、颈椎慢性劳损有关,眩晕多与颈部活动姿势有关,如转头时易诱发,可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2.高血压
发病机制:血压升高时,脑血管灌注压增高,刺激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或影响内耳供血,导致眩晕。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均可出现,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血压控制不佳时易发作,无明显性别差异,眩晕可呈持续性或波动性,常伴有头痛、心悸等症状,血压测量可发现血压升高。
3.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发病机制: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前庭中枢的血液供应,导致眩晕。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高发,男性略多于女性,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眩晕可伴有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状,头颅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梗死病灶。
出血性脑血管病
发病机制: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前庭相关神经功能,导致眩晕。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易发生,男性略多于女性,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起病急,眩晕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头颅CT可发现脑出血病灶。
4.眼部疾病
发病机制:如青光眼,眼压升高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眩晕、恶心、呕吐,此外,屈光不正等也可能因视觉输入与前庭输入不协调导致眩晕。
人群特点:青光眼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有屈光不正的人群各年龄段均有,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时发作,屈光不正者与用眼习惯、年龄等有关,眩晕可在眼部症状出现时伴发,青光眼可伴有眼痛、视力下降等,屈光不正可通过视力检查发现异常。
5.消化系统疾病
发病机制:如胃肠型感冒,病毒感染胃肠道及前庭神经相关区域,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和前庭反应;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梗阻,导致腹腔内压力升高,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引发眩晕、呕吐。
人群特点:胃肠型感冒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有不洁饮食史等诱因,肠梗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与腹部手术史、肠道粘连等有关,胃肠型感冒患者有感冒症状伴胃肠不适,肠梗阻患者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可伴有频繁呕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