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失眠多梦易醒经常浅睡可从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调节、饮食调整入手,若效果不佳就医评估,可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必要时谨慎药物治疗。
一、调整生活方式
1.作息规律
成年人: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是在周末也尽量不要大幅改变作息。例如,每天晚上尽量在22:00-23:00之间上床,早上6:00-7:00左右起床,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改善睡眠节律。长期坚持规律作息能让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觉醒周期,提高睡眠质量。
儿童: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9-12小时睡眠,要为不同年龄段儿童制定合适的作息时间表,白天避免过长时间午睡,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温度:卧室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过冷或过热都会干扰睡眠。研究表明,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人体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光线:睡眠环境应尽量黑暗,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夜间强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对睡眠起着重要调节作用,黑暗环境有助于促进褪黑素分泌,利于入睡。
噪音:保持卧室安静,可使用耳塞等工具降低外界噪音干扰。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会使人睡眠浅、易醒,安静的环境能让睡眠更安稳。
3.适度运动
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缓解压力,但是应注意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交感神经兴奋,难以入睡。例如,傍晚进行30分钟左右的快走,有助于晚上睡眠加深。
儿童: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适当的运动如跳绳、骑自行车等能帮助儿童消耗体力,改善夜间睡眠,但同样要注意运动时间与睡觉时间的间隔。
二、心理调节
1.缓解压力
成年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深呼吸练习等。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冥想,专注于呼吸和当下的感受,能帮助放松身心,减轻焦虑情绪,从而改善睡眠。另外,还可以通过与朋友倾诉、写日记等方式释放压力。
儿童:对于儿童,家长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过多学习压力。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情绪,比如睡前给孩子讲轻松愉快的故事,让孩子以轻松的心态入睡。
2.认知行为调整
成年人:要正确认识睡眠问题,避免对失眠过度担忧。当躺在床上难以入睡时,不要焦虑烦躁,可采用深呼吸等放松方法。如果在床上超过20分钟仍无法入睡,可离开卧室,做一些单调、放松的事情,如看杂志等,有了睡意再回到床上。
儿童:家长要引导儿童正确看待睡眠,避免孩子对睡觉产生恐惧心理。当儿童夜间醒来时,不要过度关注,可轻声安抚,帮助其重新入睡。
三、饮食调整
1.避免刺激性食物
成年人:睡前应避免摄入咖啡、浓茶、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以及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例如,下午16:00以后尽量不要喝咖啡,晚餐避免食用过多辛辣火锅等刺激性食物。
儿童:儿童要避免在睡前食用巧克力等含有可可碱的食物以及碳酸饮料等,这些食物同样可能影响儿童睡眠。
2.合理摄入助眠食物
成年人:可以适当摄入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牛奶,牛奶中含有色氨酸等成分,有助于促进睡眠。另外,香蕉、燕麦等食物也有一定助眠作用。每天晚上可喝一杯温牛奶,或者吃一小碗燕麦粥。
儿童:儿童可以在睡前适量饮用温牛奶,香蕉也是适合儿童的助眠水果,但要注意适量,避免儿童消化不良等问题。
四、医学干预(若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
1.就医评估
如果失眠多梦易醒经常浅睡的情况持续较长时间,如超过1个月,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询问病史、睡眠情况等,可能还会进行一些检查,如多导睡眠图等,以明确失眠的原因。
2.非药物治疗手段
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这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疗法等。睡眠限制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情况,缩短在床上的清醒时间,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刺激控制是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良好关联,只有有睡意时才上床;认知疗法是纠正患者对睡眠的不良认知。
光照疗法:对于因生物钟紊乱等原因导致的失眠,光照疗法可能有一定帮助。例如,对于冬季抑郁相关的失眠,适当的晨光照射有助于调整生物钟。
3.药物治疗(谨慎使用)
如果医生评估后认为需要药物治疗,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等问题,且儿童一般优先不使用药物治疗失眠,成年人使用药物也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避免长期依赖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