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止血可先局部用棉球或纱布压迫,若仍出血可更换材料,24小时内冷敷面部并休息,若仍不止血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检查处理,反复出血者需查凝血指标,针对异常进行相应处理,老年人和儿童在凝血相关检查与处理上需特别关注,有特殊病史者用药需谨慎。
一、局部压迫止血
1.棉球或纱布压迫
操作方法:拔牙后应立即用消毒棉球或纱布咬在拔牙创面上,一般需要咬30-40分钟。对于儿童,家长要协助其咬住棉球,确保压力均匀。因为拔牙后创口内会形成血凝块来止血,通过咬棉球或纱布可以帮助血凝块稳定形成。成年人如果凝血功能正常,这样的局部压迫大多能有效止血。但如果是有全身性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人群,如患有血友病等,单纯的棉球压迫可能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处理。
年龄因素:儿童在拔牙后咬棉球时需要家长关注,防止儿童吞咽棉球等意外情况,同时儿童的凝血机制相对成人可能不够完善,所以更需要注意压迫的时间和力度。
2.更换压迫材料
如果咬棉球30-40分钟后仍有出血,可更换新的消毒棉球或纱布继续压迫。这是因为可能第一次压迫时血凝块还未完全稳定,再次压迫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血凝块形成。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的儿童,如白血病患儿,本身凝血功能差,拔牙后出血不止时,除了反复压迫,还需要及时联系血液科医生进行相关凝血指标的检查和处理。
二、冷敷与休息
1.冷敷
方法:在拔牙后的24小时内,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拔牙侧的面部,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20分钟左右再冷敷一次。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对于儿童,冰袋应用毛巾包裹后再敷在脸上,避免冻伤皮肤。冷敷对于大多数拔牙后出血的情况有一定辅助作用,尤其是在拔牙后的早期。但如果是有血管性疾病的成年人,如高血压患者,冷敷时要注意不要过度,以免引起血管过度收缩导致血压波动。
年龄因素:儿童皮肤娇嫩,冷敷时更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2.休息
拔牙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频繁吐口水等动作。因为剧烈运动和频繁吐口水会导致口腔内压力变化,不利于血凝块的形成。成年人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会使拔牙创内血压升高,从而引起出血。儿童在拔牙后也需要安静休息,家长要避免儿童哭闹、大笑等可能增加口腔压力的行为。对于有心脏病病史的人群,休息更为重要,因为任何增加身体负担的活动都可能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影响拔牙创的止血情况。
三、就医处理
1.及时就诊
如果经过上述局部压迫、冷敷等处理后仍出血不止,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首先检查拔牙创的情况,查看是否有残留的牙碎片等异物导致持续出血。对于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拔牙后出血不止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此时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四项等,以明确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凝血因子等。
年龄因素:儿童拔牙后出血不止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儿科口腔科就诊,儿童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及时处理,避免因出血过多导致贫血等并发症。
2.医生的专业处理
医生可能会采用缝合止血等方法。如果拔牙创内有明显的血管破裂出血,可能需要进行缝合,将牙龈组织缝合起来,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于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医生在处理时还需要考虑血糖的控制情况,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和止血,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再进行进一步的止血处理。
四、凝血功能相关检查与处理
1.检查凝血指标
对于反复拔牙后出血不止的患者,医生会建议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等。如果是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凝血功能可能会出现生理性减退,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这些疾病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所以更需要进行凝血指标的检查。儿童如果反复拔牙后出血,也需要检查凝血功能,排除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
年龄因素:老年人和儿童在凝血功能检查方面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儿童要考虑先天性凝血疾病的可能。
2.针对凝血异常的处理
如果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不止,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例如,血友病患者需要补充凝血因子Ⅷ等。对于患有肝脏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同时治疗肝脏疾病,改善凝血功能。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的变化,以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有过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在使用凝血因子等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避免引起血栓复发等不良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