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分急性期、恢复期、后期,急性期有良肢位摆放和关节活动度训练;恢复期有运动功能、认知与言语康复;后期有强化精细动作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注意个体化、多学科协作和心理康复,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定方案并多方面配合促进康复。
一、康复治疗的阶段划分及早期康复
(一)急性期康复(发病后1-2周内)
1.良肢位摆放
对于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应注意良肢位的摆放,这有助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例如,仰卧位时,头部稍垫高,患侧肩部用枕头垫高,使肩部前伸,上肢伸展,手掌向上;患侧臀部和大腿外侧垫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下肢膝关节下可垫薄枕,保持膝关节微屈。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良肢位的正确摆放,以减少后期康复的难度。
2.关节活动度训练
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关节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每个关节进行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这样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良好的关节活动度训练有助于控制血糖相关的并发症,因为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二、恢复期康复(发病2周后至6个月内)
(一)运动功能康复
1.坐位平衡训练
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坐位平衡训练。从无依靠坐位开始,逐渐过渡到有依靠坐位、患侧负重坐位等。比如先让患者坐在床边,双腿下垂,治疗师在一旁给予保护,然后引导患者进行身体重心的转移等训练,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对于老年患者,平衡训练时需要更加缓慢和稳定的引导,避免因平衡能力差而摔倒。
2.站立训练
在患者能够达到一定坐位平衡后,可进行站立训练。开始时可借助站立架等辅助器具,让患者逐渐适应站立的姿势,然后逐渐减少辅助。站立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同时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防止站立时出现低血压等情况。
3.步行训练
当患者具备一定的站立平衡能力后,可进行步行训练。首先进行步行前的准备训练,如原地踏步、重心转移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在平行杠内步行、扶持步行,最后到独立步行。步行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对于年龄较大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训练强度和时间的控制。
(二)认知与言语康复
1.认知训练
如果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可进行相应的认知训练。例如进行注意力训练,让患者完成一些简单的数字追踪、图形辨认等任务;记忆力训练可通过让患者回忆日常生活事件、物品名称等方式进行。对于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患者,更要关注其认知功能的变化,早期进行认知训练有助于改善预后。
2.言语康复
对于存在言语障碍的患者,如失语症,可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口语理解训练、复述训练等。例如从简单的发音开始,如“啊”“哦”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单词、句子的训练。对于儿童患者(虽然儿童脑出血相对较少,但也需考虑),言语康复训练要采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如通过游戏等形式进行训练。
三、后期康复(发病6个月后)
(一)强化训练
1.精细动作训练
患者进入后期康复阶段,可加强精细动作训练,如让患者进行捡豆子、用筷子夹物品、拼图等训练,以提高患侧上肢的精细运动功能。对于长期从事精细工作的患者,恢复精细动作有助于其更好地回归原有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着重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训练,让患者尽量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生活方式较为规律的患者,回归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会。
四、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个体化原则
每个脑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不同,康复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制定。例如,年轻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难度;而老年患者或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训练要以安全和循序渐进为原则。
(二)多学科协作
康复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营养师等。例如,营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支持康复训练;护士可以在日常护理中协助进行康复训练的相关操作等。
(三)心理康复
脑出血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要重视心理康复。家人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患者,心理疏导的方式可能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