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痛是肋间神经因不同原因损害致胸部肋间或腹部带状疼痛的综合征,病因有胸椎退变、损伤、结核、带状疱疹等,临床表现为特定疼痛特点及伴随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止痛,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1.胸椎退变: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胸椎可能发生退变,如骨质增生等,可压迫肋间神经,从而引发肋间神经痛。这种情况在长期伏案工作、重体力劳动者等人群中相对更易出现,因为他们的胸椎承受的压力和劳损相对较多。
2.胸椎损伤:胸部受到外伤,如车祸撞击、重物砸伤等,可能导致胸椎骨折、脱位等,进而刺激或压迫肋间神经,引起疼痛。例如,交通事故中胸部受到猛烈撞击,就可能损伤胸椎及周围神经结构。
3.胸椎结核:结核杆菌感染胸椎,引起胸椎病变,也可能波及肋间神经,导致肋间神经痛。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更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引发胸椎结核。
4.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可累及肋间神经,在出疹前或出疹时会出现肋间神经痛。任何年龄段都可能感染带状疱疹病毒,但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更易出现神经痛的后遗症。
二、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疼痛多沿肋间神经走行分布,呈刺痛或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持续性或阵发性发作。发作时疼痛可从背部沿肋间向胸腹前壁放射,疼痛部位比较固定。例如,患者可能感觉胸部某一肋间区域有强烈的刺痛感,疼痛发作时可能影响呼吸、咳嗽等动作。
2.伴随症状:如果是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在疼痛区域皮肤可出现成簇的疱疹;胸椎病变导致的肋间神经痛,可能伴有胸椎活动受限等表现;结核引起的肋间神经痛,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疼痛区域的感觉、运动功能等,还会检查胸椎的活动度、有无压痛等。例如,检查肋间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是否减退、过敏等,按压胸椎相应部位观察是否诱发疼痛。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胸椎的骨质结构,如有无骨质增生、骨折、脱位等情况,但对于一些早期的胸椎病变或软组织病变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胸椎的细微结构,对于胸椎骨折、脱位、骨质增生等的诊断价值较高,还可以发现一些较小的病变。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更好地显示胸椎结核、椎间盘病变等对肋间神经的影响,是诊断肋间神经痛病因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3.实验室检查:如果怀疑是结核、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肋间神经痛,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病毒学检查等。例如,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淋巴细胞等的情况,判断是否有感染;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胸椎结核等。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胸椎退变:可通过适当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牵引等)来缓解症状,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胸椎减压术等,但手术治疗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
胸椎损伤: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轻度损伤可通过休息、制动等保守治疗,严重损伤可能需要手术修复胸椎结构。
胸椎结核: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治疗过程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
带状疱疹: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使用阿昔洛韦等药物,同时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2等,以促进神经恢复,缓解疼痛。
2.对症止痛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等人群使用时更要谨慎。对于疼痛较剧烈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肋间神经痛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需考虑先天性胸椎发育异常等较少见病因。在诊断时需谨慎使用影像学检查,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较小的检查方法,如低剂量CT等。治疗时应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物理治疗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肋间神经痛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需注意对胃肠道和肾脏的影响,可能需要同时采取保护胃肠道等措施;在进行手术等有创治疗时,要评估老年人的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
3.孕妇:孕妇出现肋间神经痛时,治疗需格外谨慎。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尽量优先选择物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