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会引发多种症状,在运动障碍方面有共济失调(包括步态异常、肢体协调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如眼球震颤);认知与精神症状有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执行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抑郁、焦虑);还有其他相关症状,如言语障碍(构音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血压异常)等。
共济失调
步态异常:是小脑萎缩较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走路时步履不稳,左右摇晃,像喝醉酒一样,难以保持平衡,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可能因本身平衡能力下降而更易被忽视,但对于年轻人或原本平衡能力较好的人群则较为明显。例如,一些中青年患者早期可能发现自己在行走较长距离或在不平坦路面行走时出现明显的步态不稳。其原因是小脑负责调节肌肉的协调运动,小脑萎缩导致其调节功能受损,使得肢体运动的协调性变差,进而影响步态。
肢体协调障碍:患者在进行精细动作时表现困难,如用筷子夹菜、系纽扣、写字等动作变得笨拙。拿东西时可能出现手抖,难以准确握住物品,而且动作的速度和准确性都会下降。这是因为小脑对肢体肌肉的协同运动控制出现问题,当需要进行精细动作时,无法很好地协调相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在儿童群体中,如果存在小脑萎缩,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饭等动作的完成会比正常儿童困难很多。
眼球运动障碍
眼球震颤:部分小脑萎缩患者会出现眼球不自主的有节律摆动,可分为水平性、垂直性或旋转性眼球震颤等。例如水平性眼球震颤较为常见,患者双眼会不自主地左右快速摆动。这是由于小脑与眼球运动的神经调节通路受到影响,导致眼球运动的控制失调。对于患有小脑萎缩的老年人,可能在进行一些头部转动或特定体位改变时更容易诱发眼球震颤。
认知与精神症状
认知功能减退
记忆力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近记忆力减退,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比如忘记刚刚放置的物品位置、刚说过的话等。随着病情进展,远记忆力也可能受到影响,对过去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经历的记忆也会逐渐模糊。这是因为小脑虽然主要与运动协调相关,但大脑皮层等区域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小脑萎缩可能会间接影响到认知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或神经传导,导致认知功能中的记忆部分受损。在老年人群体中,本身随着年龄增长就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减退,但小脑萎缩导致的记忆力下降可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进展速度。
执行功能障碍:患者在完成复杂任务时出现困难,如计划、组织、排序等能力下降。例如,在安排一天的活动计划时,难以合理地规划时间和步骤;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变得迟缓,不能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是因为小脑萎缩影响了大脑中负责执行功能的神经环路,使得大脑对行为的规划和执行能力受到干扰。对于一些从事需要较高执行功能工作的人群,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小脑萎缩导致的执行功能障碍可能会对其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精神行为异常
抑郁:部分小脑萎缩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缺乏动力等抑郁症状。患者可能变得沉默寡言,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不再有兴趣,常常感到悲观失望。这可能与小脑萎缩导致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比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变化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功能。在老年小脑萎缩患者中,抑郁症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正常的衰老表现而被忽视,需要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患者可能会无端担心一些事情,如自己的健康状况、未来的生活等。焦虑症状可能与小脑萎缩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心慌、手抖、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对于患有小脑萎缩的中青年患者,焦虑情绪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需要及时关注和干预。
其他相关症状
言语障碍
构音障碍:患者说话时发音不清,语速快慢不均,节律异常。例如,说话时字音含糊,难以让他人清晰理解其表达的内容。这是因为小脑参与了语言相关的肌肉运动协调,小脑萎缩使得语言相关的肌肉协调功能受损,导致构音器官(如舌、唇、喉等)的运动不协调,从而出现构音障碍。在儿童小脑萎缩患者中,可能会影响其语言发育和交流能力,导致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落后于正常儿童。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血压异常:部分小脑萎缩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如体位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迅速下降,导致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是因为小脑对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受到影响,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影响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而导致血压调节异常。对于老年小脑萎缩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会增加其跌倒的风险,因为在站立时血压下降可能导致晕厥,从而引发摔倒,造成骨折等更严重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