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青春期,女性多见,与遗传等多因素有关。有先兆和头痛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和神经学说,诱因包括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诊断靠临床表现并需鉴别其他头痛,治疗分发作期和预防性,预防要避免诱因、规律生活,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有各自特点。
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先兆症状:部分患者发作前有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如眼前出现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也可出现躯体感觉先兆,表现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麻木、针刺感等,还可能有言语先兆等,但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0分钟。
头痛症状:头痛多为单侧,也可双侧,呈搏动性,程度为中度或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头痛持续时间不等,一般持续4-72小时。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是由于颅内血管收缩,导致脑血流量减少,继而出现视觉等先兆症状,随后颅内、外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引起头痛。
神经学说:神经递质失衡在偏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变化。三叉神经血管复合体的激活也是神经学说的重要内容,三叉神经节细胞受刺激后,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导致脑膜血管扩张、血浆蛋白渗出等,从而引发头痛。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某些食物可诱发偏头痛,如富含酪胺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肉类(如香肠、火腿等)、含苯乙胺的巧克力、含谷氨酸钠的食品添加剂等;还有酒精,尤其是红酒,可诱发偏头痛发作。
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都可能诱发偏头痛。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的人群偏头痛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诱发偏头痛。例如,工作压力大、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导致情绪波动较大时,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可能增加。
环境因素:强光、噪音、气候变化(如气温骤变、气压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国际头痛协会制定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通常根据患者的头痛特点(单侧、搏动性、中重度疼痛等)、伴随症状(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以及先兆症状等进行诊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头痛的疾病。
鉴别诊断:需要与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引起的头痛相鉴别。紧张型头痛多为双侧头部紧箍样或压迫样疼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一般无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丛集性头痛疼痛更为剧烈,多为单侧眼眶、颞部的钻痛或刺痛,发作呈丛集性,有明显的周期性;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多进行性加重,常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影像学检查可协助鉴别。
偏头痛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发作期治疗:根据头痛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轻-中度头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中-重度头痛可选用麦角类制剂(如麦角胺咖啡因)或曲普坦类药物(如舒马曲普坦)等。对于伴有恶心、呕吐的患者,可同时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
预防性治疗:对于频繁发作(每月发作≥2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发作期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进行预防性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通道拮抗剂(如氟桂利嗪)、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等。
预防:
避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食用已知的诱发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人需要7-8小时的睡眠;学会应对精神压力,可通过运动、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注意避免强光、噪音等环境因素的刺激。
规律生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诱发偏头痛。
特殊人群的偏头痛情况
儿童偏头痛:儿童偏头痛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头痛可表现为双侧,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先兆症状相对常见,如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可能较为突出,称为腹型偏头痛。儿童偏头痛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等,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儿童适用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女性偏头痛:女性偏头痛与月经周期有一定关系,在月经前期和月经期偏头痛发作频率可能增加,这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女性在月经期间要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老年偏头痛:老年偏头痛患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引起的头痛相鉴别,如脑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