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均有区别。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与遗传、神经递质等有关,多单侧搏动性痛等;丛集性头痛是少见严重神经血管性头痛,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等有关,发作密集、疼痛剧烈伴自主神经症状;紧张性头痛由头颈部肌肉持久收缩所致,多双侧紧箍样痛等。偏头痛女性多见,丛集性头痛男性多见,紧张性头痛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诊断均靠临床表现并依标准鉴别,需排除其他继发性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等)、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偏头痛发病中占重要地位,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神经递质方面,5-羟色胺等在偏头痛的发作和缓解中起关键作用,当5-羟色胺水平波动时可引发偏头痛发作。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较少见但严重的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发病机制可能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有关。丛集性头痛的发作与下丘脑功能失调可能有密切关系,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重要结构,当下丘脑功能异常时,可导致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引发丛集性头痛发作。
紧张性头痛:也称肌收缩性头痛,主要是由于头部与颈部肌肉持久的收缩所致。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肌肉紧张、精神因素(如焦虑、抑郁等)、不良姿势等有关。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可导致头颈部肌肉持续收缩,进而引发紧张性头痛;不良的坐姿、睡姿等也可能使头颈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增加紧张性头痛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偏头痛:
先兆症状: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常见的有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也可有感觉先兆,如面部或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一般持续5-20分钟。
头痛特点:多为单侧头部搏动性疼痛,疼痛程度中等或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活动可使头痛加重,患者往往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卧。发作频率不一,有的患者数月发作一次,有的则每周发作。
丛集性头痛:
发作特点:发作非常密集,一般每天发作1-8次,可持续数周或数月,然后缓解数月或数年,有明显的丛集性发作特点。
头痛特点:疼痛部位多为单侧眼眶、眶上和颞部,疼痛非常剧烈,呈钻痛、刺痛或烧灼样痛,患者往往坐立不安,难以忍受。可伴有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等自主神经症状。
紧张性头痛:
头痛特点:多为双侧头部紧箍样或压迫样疼痛,疼痛程度一般为轻至中度,不会因日常活动而加重,可伴有头部沉重感,一般不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这些症状。发作频率较灵活,可频繁发作,也可数月发作一次。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偏头痛: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2-3,青春期前后发病者较多,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如月经周期、妊娠等时期激素水平波动可诱发偏头痛发作。长期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饮食(如食用含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等)等因素也可诱发偏头痛。
丛集性头痛:男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3:1,发病年龄一般在20-50岁之间。吸烟是丛集性头痛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吸烟的人群患丛集性头痛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紧张性头痛: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长时间维持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颈部外伤、睡眠姿势不佳等因素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偏头痛: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国际头痛协会制定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如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包括符合规定次数的头痛发作,头痛具有单侧性、搏动性、中至重度疼痛程度、日常活动会加重头痛等特点,且排除其他疾病。需要与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以及其他继发性头痛(如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疾病等)进行鉴别。与丛集性头痛鉴别时,丛集性头痛的发作特点、疼痛部位及伴随的自主神经症状等有明显不同;与紧张性头痛鉴别时,紧张性头痛的疼痛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等有差异。
丛集性头痛:同样依据临床表现及国际头痛协会的诊断标准,其独特的发作频率、疼痛部位及自主神经症状等可与其他头痛相鉴别。需要与偏头痛、颅内动脉瘤等疾病鉴别,颅内动脉瘤破裂等疾病也可引起剧烈头痛,但一般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可伴有神经系统体征等,与丛集性头痛不同。
紧张性头痛: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排除其他继发性头痛,如颈椎病、颅内病变等引起的头痛。颈椎病引起的头痛可伴有颈部的症状和体征,如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与紧张性头痛单纯头部疼痛有所不同;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往往有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通过头颅影像学等检查可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