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病因多样,包括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性眩晕、颅内肿瘤)、其他原因(如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精神心理因素);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如耳部疾病的不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应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药物对症治疗)、康复治疗(缓解后进行平衡功能康复训练),且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有明确病史者)有不同需注意的方面。
一、眩晕症的原因
(一)耳部疾病
1.梅尼埃病: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诱发。病理表现为膜迷路积水扩张,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常伴有耳鸣、耳胀满感、波动性听力下降等。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多因耳石脱落后刺激内耳感受器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相对多见,可能与头部外伤、耳部手术、内耳疾病等有关。当头部位置改变时,会出现短暂的眩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分钟。
(二)神经系统疾病
1.脑血管性眩晕:如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中老年人多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了与平衡相关的神经结构功能,可出现眩晕症状,常伴有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神经系统症状。
2.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等,多见于中老年人,肿瘤逐渐生长压迫相关神经结构,导致平衡功能紊乱,出现眩晕,还可能伴有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症状。
(三)其他原因
1.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低血压患者在体位突然改变时易出现眩晕,老年人因血管调节功能减退更易发生;心律失常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发眩晕,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需关注。
2.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等,眼压异常可影响视觉信号传入,进而干扰平衡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光眼患者若眼压控制不佳易出现此类情况,表现为眩晕同时可能伴有眼部胀痛、视力下降等。
3.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眩晕发作,多见于中青年人群,生活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是常见诱因,患者除眩晕外,常伴有情绪低落、失眠、兴趣减退等精神心理症状。
二、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治疗
1.耳部疾病相关治疗
梅尼埃病:发作期可使用前庭抑制剂如苯海拉明等缓解症状,但不宜长期使用;也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等。间歇期需注意低盐饮食,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采用耳石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等,通过复位使耳石回到正常位置,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2.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治疗
脑血管性眩晕:后循环缺血患者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可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稳定斑块;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符合溶栓指征时可进行溶栓治疗,否则进行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脑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相应治疗,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颅内肿瘤:听神经瘤等颅内肿瘤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通过去除肿瘤解除对神经的压迫,从而改善眩晕等症状。
(二)对症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发作眩晕时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摔倒受伤。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声光刺激。
2.药物对症治疗:除上述提到的前庭抑制剂、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外,对于头晕明显的患者还可使用银杏叶提取物等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对于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眩晕,可根据情况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如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但需谨慎评估药物风险,尤其注意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性。
(三)康复治疗
在眩晕症状缓解后,可进行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如睁眼和闭眼站立训练、步态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功能,降低再次发作眩晕的风险。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尤其对于老年人等平衡功能本身较弱的人群,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更为重要。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出现眩晕需高度重视,首先排查耳部、神经系统等疾病,儿童眩晕多与感染、先天性耳部疾病等有关,治疗时需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头部位置等缓解症状的方法;老年人眩晕需全面评估基础疾病,因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药物选择需更加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女性眩晕患者若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发作,需考虑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对眩晕的影响,在治疗时兼顾经期生理特点;有明确病史的眩晕患者,如曾有头部外伤史导致耳石症的患者,需定期随访,预防眩晕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