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确诊需综合病史采集(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发作特点等)、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检查、颅神经、运动、感觉、反射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头部CT用于排除器质性病变,头部MRI对细微结构显示优)及其他辅助检查(脑电图助诊断与鉴别,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管功能),全面评估以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头痛疾病。
一、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因素:偏头痛在儿童和青春期女性中较为常见,了解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的偏头痛情况。例如,青春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偏头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相关:询问患者的生活作息,如睡眠情况(睡眠时间、睡眠质量)、饮食情况(是否有食用可能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如奶酪、巧克力、腌制食品等)、是否有精神压力过大、是否经常熬夜等。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与偏头痛的发作相关。
病史细节:详细询问偏头痛发作的特点,包括发作的频率(多久发作一次)、发作的持续时间(每次发作持续多长时间)、发作的诱因(是否有特定的诱发因素,如某些气味、光线等)、头痛的部位(是单侧还是双侧头痛)、头痛的性质(是搏动性疼痛、胀痛等)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二、神经系统检查
一般检查:检查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精神状态如何。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等情况。例如,偏头痛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因头痛而出现痛苦面容,但在发作间期神经系统一般无明显异常。
颅神经检查:依次检查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等。通过检查颅神经的功能,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导致的头痛。比如,视神经检查可以通过视力检查、视野检查等了解视神经是否有异常;面神经检查可以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肌的运动等判断面神经功能。
运动系统检查:检查四肢的肌力、肌张力等。偏头痛患者一般运动系统无明显异常,但如果存在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头痛,可能会出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等情况。例如,若有颅内病变累及运动传导通路,可能会出现相应肢体的肌力下降等表现。
感觉系统检查:检查四肢的痛觉、触觉、温度觉等。通过感觉系统检查,排除感觉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头痛。比如,若感觉系统出现异常,可能提示有脊髓或周围神经病变等情况。
反射检查:检查深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和浅反射(如腹壁反射等)。反射异常可能提示神经系统有病变,需要进一步排查。例如,深反射亢进可能提示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等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头部CT检查: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颅内肿瘤等。对于急性发作的头痛患者,尤其是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头痛突然加重或有其他异常表现的患者,头部CT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进行头部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问题,但在必要时为了明确诊断,权衡利弊后仍需进行。对于成人,头部CT可以快速发现一些明显的颅内结构异常。
头部MRI检查:
优势:相比头部CT,头部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颅内的细微结构,对于早期脑梗死、颅内脱髓鞘病变、颅内肿瘤等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在怀疑偏头痛合并有颅内微小病变或者需要更精细地观察颅内结构时,头部MRI是更优的选择。例如,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偏头痛患者,或者需要与其他颅内病变鉴别诊断时,头部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头部MRI检查时需要谨慎评估,但一般情况下,MRI对胎儿的辐射影响较小,在必要时可以进行。
四、其他辅助检查
脑电图(EEG)检查:
意义:脑电图检查可以记录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对于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或发作间期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脑电活动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偏头痛以及与其他癫痫等疾病进行鉴别。例如,部分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可能会出现枕区或颞区的脑电活动异常。
年龄差异:儿童的脑电图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由专业的脑电图医生根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进行准确的判断。儿童在检查时可能需要在睡眠状态下进行脑电图检查,以更全面地记录脑电活动。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
作用:TCD检查可以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等情况。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时可能会出现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通过TCD检查可以了解脑血管的功能状态。例如,部分偏头痛患者可能会出现脑血管痉挛或扩张等情况,TCD可以监测到这些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应用情况:TCD检查相对简便、无创,可用于偏头痛患者的常规检查之一,尤其对于评估脑血管的状态有一定帮助。
总之,偏头痛的确诊需要综合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全面、细致地评估来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头痛的疾病。



